观察:“谁在坚守实业”成浙江民企阵痛(一)

市场偏冷,将是2012年的真实写照。

这是蔡建平做老板的第八个年头,四十出头的他,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最近,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蔡建平的工厂坐落在诸暨市店口社区五村,在这栋租来的民宅里,旺季每周有两大车的电热、电容器铜配件运出去,成为国家电网、国内众多钢厂配件下游供应商之一。在这个细分市场,蔡建平2010年卖出了300万套铜配件,年产值6000万元,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4年至2007年,是最赚钱的时候,毛利率高达50%。”蔡建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现在的经营环境差了,虽然订单不愁,但毛利率只有5%左右。

蔡建平的困惑是,电热、电容器铜配件是个很小的细分领域,总的市场份额不到2个亿,他的工厂已做到极致。随着原材料、用工成本的上涨,他表示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这并非孤例。在浙江,成千上万家工厂遭遇类似考验。大多奉行薄利多销的中小型制造商被迫面临一个简单的选择:或者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或者守着原有产业等待淘汰。

谁在坚守实业?2011年岁末,本报记者走访了浙江省的绍兴、嘉兴、杭州、温州等地市,调研对象是年产值1亿~3亿元的中小企业,企业主大多在40岁上下。

这些企业过去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核心优势在于除与其他中国企业一样的低成本之外,还有依托于浙江“小核算、大配套”的产业集群优势。就当前而言,在经历了初期粗放式的快速增长后,传统体制下的草根活力释放已到尽头,如何来延续经济奇迹,在错综复杂的信息面前,需要聆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做法。

坚守实业到底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世界工厂”仍旧是不能舍弃的角色。当大量的资金选择离开制造业,谁仍在坚守?

调查中,一名企业主援引一则印度寓言说,两人面对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个人说:“我已经喝掉了半杯水。”另一个人说:“我还有半杯水没喝。”前者透露的是无奈和苦涩,而后者却满怀希望。他说,企业做到现在恰似这半杯水。

如何看待这半杯水是关键。按照商业规划,蔡建平计划从铜配件向电容器行业延伸,决定投资1亿元,年产电力电容器、高压电容器10万套、产值2亿元的生产线。

这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蔡建平告诉本报记者,随着国家对冶炼行业环境要求的提高,各种小冶炼关、转、停,及对更加环保的中频电炉大力推广,电力电容器的销量将大幅增加。

近期蔡建平从二手市场购置了5亩土地,但单价高达120多万元,而进军电容器行业,他估计至少要20亩土地。为此,蔡建平给当地政府打了一个申请报告,讲述了产业扩张的理由,希望能申请25亩土地作为发展需要。

与蔡建平年龄相近的易邦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伟也在谋划着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对于这样的企业主,他们个人财富的升级其实大致完成,不过,由富到贵、由有钱到有品味,不是简单的形象或者钱财的变化,而主要表现在内在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各自的产业而言也是如此。

陈金伟这些年主要是为国内工程机械、重型机械供应零配件,十年前公司的产值是3000万元,依托国家工程机械行业大发展的机遇,去年已经做到了2.5亿元。

“十年前,潍柴动力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你看现在人家的规模。”陈金伟说。

陈所指的“潍柴动力”那时候还叫“潍坊柴油机厂”,1998年还亏损3亿多元、销售收入仅1.7亿元。推进“三三制”改革后,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飞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潍柴动力的销售收入从8.5亿元增长到632.8亿元。

陈金伟也把握住了机遇,分别成为柳工、龙工、厦工等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零配件供应商。目前,易邦机械在济南、泉州等城市建立起了中心库,发展出60多家全国一级代理经销商,投资近8000万元的新工厂也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按照规划,陈金伟希望易邦机械的产值能做到5个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零配件领域的龙头企业。他说,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专项规划初步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建成4万公里快速铁路网,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工程机械。此外,行业预测未来5年水利投资有望达到8000亿~9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