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金属包装的发展(上)

近年来,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的经济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如今人类努力改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崛起,且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我国将进人人世“后过渡期”,世界包装强国会凭借其资本优势、高起点的开发创新能力大举进入我国的包装产业领域。对此,国家应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应有前瞻性地,有准备地提供可行的优惠政策扶植有发展潜力的包装企业。为此,包装设备制造行业的企业要赢得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世后,由于一些相关行业已出现增产的势头,它将带动金属包装行业内需和出口商品的双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金属容器包装工业与其他五大门类包装工业的发展同行,现已发展成包括印铁制罐、密封罐、钢桶及各种瓶盖为一体的金属容器包装工业体系,跻身全国包装工业重要行列,成为主要为食品、罐头、饮料、油脂、化工、药品、文教、军用品及化妆品等相关行业提供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的行业。由于金属包装印刷精美、制作精细,具有保质期长,携带方便,特别适合旅行、野外作业及战地需要,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为了全面做大做强中国包装工业,使其得以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就应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上及涉及今后的产业发展规划中,研判关注有关情况。

有关金属包装工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资源耗用型产业

包装工业产品70%以上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即成为废弃物,产品生命周期较其它工业产品短,故消耗资源量大。由于目前国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回收包装废弃物的有效机制和相关政策配套,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以2004年为例,包装工业总产值超过了3200亿元,其中2300亿元的产品将成为包装废弃物。落实到金属包装产业来讲,据金属委员会一份调查材料显示,近几年铝制易拉罐市场年需求量徘徊在70亿个,冷轧板钢桶市场年需求量约6000万个,也可称得上是包装产业门类在资源消耗的中上档次。金属罐类以马口铁冷压板材和铝板为生产原料,属于高技术规格的包装用材。2004年金属容器行业购人了150万吨马口铁,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进口板材;另有从国外进口原板在国内加工镀锡的,都使国家付出了大量的外汇。由于对板材的依存度大,当2003、2004年我国钢铁业举起反倾销大旗,马口铁销售价格像打了气的血压柱一路攀升之时,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2年6月至今已提价80%以上,而金属制罐业所增加的成本,向下游行业转移不足20%)。其次金属包装企业大都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煤油电运的全面紧张无形中放大了国内能源和资源紧张的态势,加剧了企业经营上的困难和能源资源上的消耗。国内现有年耗用马口铁万吨以上的企业约60家,如国内龙头企业中粮美特年耗用马口铁为7.5万吨,产销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罐头年用马口铁罐约40亿只左右,在出口及内销不断增长情况下虽大有发展前途,但是马口铁价格居高不下却使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困难重重。总体上由于我国包装工业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资源消耗较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美国4.3倍、日本的11.5倍

2004年金属容器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共消耗材料约150万吨,其中马口铁l”万吨、铝板17万吨;平均每亿元产值耗材0.54万吨。

能耗比重大

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相刘金属包装而言,铁、铝包装材料的耗电量(同一体积容器)铁为O.70kw/h,铝为3.OOkw/h,能耗比电都远大于其他包材的比重。中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如果这种资源消耗状况不改变,那么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全世界的资源供给都会出现进一步紧张。从这个角度说,减少单位产十的资源消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且是维护中国发展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的需要。

金属包装工业也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居多的行业。一些行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规模小、、集约化生产度低、低水平重复、品质结构趋同化、价格竞销等;再加之2003、2004年我国煤油电运空前紧张,国际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上游企业也以此为由,实施材料提价等;增加的生产成本不能有效地向下游行业转移等等。雪霜之累令业内人士至今还虎色变,记忆犹新。面对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和困难,都对我们原来的增长方式——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结构,从环境生态要求到技术升级换代,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都迫切要求我们做根本性的调整。企业在市场的挤压下和能源资源这两只无形巨灵掌的调控下,逼上梁山,苦寻一条转移压力、突出重围的途径。

此外,由于生产订单不饱和,企业在三班不能满负荷开机不得不停烘干炉的情况下,而白白消耗了大量能源。还有企业管理和生产任务的脱节等等,也直接造成的能源资源的浪费。

当然有失必有得,企业也借机重新洗牌,调高了产业准人的门槛。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采取重组、兼并、租赁等方式,利用区域差异,分散风险,形成产品集中度高和产业规模效应,向差异、规模、专业、国际化和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如杭州中粮美特、北京奥瑞金等企业走的是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模式,他们或以地区性品牌为基础迅速扩张,辐射全国;或整合多个合营或联营的公司;或以出口为导向,以设计服务、贴牌加工和海外市场“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奠定了新的市场格局,为企业长远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