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WTO报告·2003:吸收外资将受深层制约

《中国WTO报告·2003》指出,我国还没有形成利于吸收欧美投资的稳固基础,吸收外资还将受到九个方面的深层次制约
  4月9日发布的《中国WTO报告·2003》提醒说:虽说我国已成为世界吸收外商投资大国,但我国还没有形成利于吸收欧美投资的稳固基础,吸收外资还将受到九个方面的深层次制约。
  报告指出,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并未出现转折性变化,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局限。
  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制造业开放度较高并且优惠措施力度比较大,而服务业绝大多数部门还限制甚至禁止外商投资进入,总体市场环境也对外商投资服务业造成了很多局限。
  外商投资平均项目规模的缩小也令人不安。我国外商投资平均项目规模1996年为298.4万美元,此后有所下降,2002年为242.2万美元。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出现了WTO状态下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
  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欧、美投资增长起伏不定。尤其是近两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情况下,而欧盟、美国投资却负增长或大大低于平均增长率。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利于吸收欧美投资的稳固基础。
  《中国WTO报告2003》分析指出,我国吸收外资将主要受到九大深层次因素的制约。
一是总体对外开放战略的局限。
  在目前的对外开放形势下,过去先试点后推开的战略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对吸收外商投资造成了极大制约。“试点”式开放已经成为某些部门、行业慢开放甚至不开放的盾牌。
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局限。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规定,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造成了最大阻碍。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突出问题是国内市场的地区分割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三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局限。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前几年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带来全球最快的外商投资增长甚至恰恰相反也很说明问题。今后我国宏观经济仍将紧缩运行,消费需求难有大的改观,通货紧缩短期难以缓解,还会使外商投资机会减少,盈利空间相对缩小。而且我国经济增长仍是粗放型的,所以即使名义增长率是世界最高的,但内在质量不高,这必然会制约吸收外商投资的水平。
  还必须关注的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外商投资还存在被“挤出”的可能。
四是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做法囿于计划经济模式,并且目录修订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外商投资要求,因而未能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实际工作中还出现了鼓励的鼓励不了、限制的限制不了的现象。   
五是外商投资产业发展重心的局限。
  近年来,我国的多数制造业领域生产能力供过于求,经济发展重心已由原来的主要是扩大生产能力转为提高有效供给能力,这要求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重心进行相应转变,由原来的鼓励生产型外商投资转为鼓励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商投资,即关联效应强的服务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遗憾的是,我们未能适时进行这一转变。
六是吸收外商投资方式的局限。
  跨国投资中的收购兼并方式,非常便于我国利用。但遗憾的是,我国却缺乏实施外资收购、兼并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七是资本市场开放的局限。
  至今为止我国的外商投资鼓励的都是制造业投资,但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甚至在传统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证券投资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本市场开放是应比一般领域开放更为慎重,但开放滞后,却也会在避免冲击的同时丧失了发展机遇。
八是吸收外商投资载体的局限。
  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而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在本身水平较低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局限。如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在立项审批方面就首先遇到麻烦。现在看来,短期内其他类型企业受制于本身的发展水平和政策局限,仍不能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载体。
九是吸收外商投资要素优势的局限。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规模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引资要素优势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我国外商投资情况表明,我们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丰富而且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广阔的市场等引资要素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在减弱。
  此外,不能不提的是,过于强调吸引高新技术投资、跨国公司投资,歧视甚至限制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并且在政策制定上又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实现政策目标,违背了经济规律,削弱了产业升级的基础,大大局限了市场准入程度,客观上导致应该进来的外资没有进来。这也是我国近年吸收外商投资没有达到理论预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