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泥腿子:庄稼地里“种”专利

近日,南京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博览会在这里举行。会展现场,一位丰县农民的多项发明专利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眼球。这位农民叫李善文,他在12年的时间里竟获得了11项发明专利。
发明从“白日梦”开始
今年58岁的李善文是丰县范楼镇张花楼村农民。1992年时,镇上发展特种农业,他们村里种上了山药和牛蒡。可是,李善文发现,种植山药特别麻烦,从挖沟、松土、埋土、打垄到栽植、浇水共6道工序。一个强壮劳力一天只能挖十几米。李善文家虽种得不多,可就是那三分地,却也把一家人累得腰酸背痛。这时,李善文突发奇想:要是能有一个挖沟机该多好啊!他把这个想法讲给家人及乡亲们,大家都笑他是“白日做梦”。然而,生性执着的李善文却被自己的设想深深地吸引着,每天一早,天还没亮他便跑到地头苦思冥想。
渐渐地,一个挖掘机的雏形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为了造出样机,他花钱雇来同村的两个焊工。不会画图纸的他尽管讲得口沫乱飞,可两个焊工还是听不懂他的设计。李善文只得用木头做了个模型,让焊工“依葫芦画瓢”。此后4个月里,他和焊工8次试验,数百次修改,他的第一代“山药牛蒡松沟机”终于问世了。试机那一天,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跑来观看。当松沟机以高于人工100多倍的速度,一次完成山药种植的6道工序时,人们惊呆了。
1993年5月,小学文化的李善文拿到了他的第一项发明专利。
发明进了“星火计划”
从松沟机开始,李善文的发明一发而不可收。他如痴如醉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农活。凡是能降低农田耕作强度、提高耕种效率的,他都尝试着去发明。果树自动喷药机、果树授粉器、西瓜畦筑埂机、大蒜收获机、山药收获机、原料搅拌输送机……李善文一路发明下来,1993年至今12年里,他共发明了11项技术成果,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专利。其中,仅2003年一年时间,他就拿到了4项专利。他的两项发明———果树授粉机和经过改进的防塌沟山药松沟机,还被纳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十余年的发明生涯让李善文遍尝了发明的艰辛。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他举债打官司;为了建立手工作坊,他高息贷款,却因还不上钱而数次被告上法庭;为了试验新的发明成果,他耗尽了家资,还背起了十余万元的债务。
合作伙伴在哪里?
2003年,李善文准备发明一个大蒜收获机。这时,顺河镇一位蒜农慕名找到了他,要订制这种机器。正在为资金发愁的李善文便收了蒜农3400元订金。几个月后,第一台机器试制出来了,当时正值大蒜收获季节,李善文便开着机器来到蒜农的田里试验。可是,机器挖出来的大蒜是烂的———试验失败了。订金早已投进机器的研制上,没办法,李善文只得把儿子刚买的一部价值5000余元的摩托车押给蒜农,并按照自己的承诺,把这台造价达6000多元的试验机也送给了蒜农。
为了改进机器,李善文一咬牙,又在当地买了2亩蒜地,专门用于试验。经过半个多月的修改,他的大蒜收获机终于研制成功了。这一次,李善文前后赔进去1万多元。
李善文说,他的发明专利,全是在庄稼地里“种”出来的。目前,李善文的一些专利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可是,由于缺少资金,他手里还有四项专利技术成果没有得到转化。2005年3月,李善文又申报了一项专利———树木移栽挖掘机。他不知道靠自己一人之力还能往前走多久。他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与他合作,让他的发明给广大农户带来更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