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说“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再说奖。现在家长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家长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家长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家长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

  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