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四:撞头
1岁大的小男孩强强常常把头往床头“咚、咚”地撞,虽然床头是软的,但还是让妈妈非常担心,撞坏了脑子可怎么办?
追根问源:
实际上,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些专家认为儿童撞击头部,或者身体四肢的激烈晃动,是由学习走步时练习身体协调性时引起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宝宝们在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一种方式。身体撞击这类行为经常声势巨大,让爸爸妈妈们心惊肉跳,不过大量的案例显示,这种行为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身体,因此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见招拆招:
耐心等待:对这类情况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等待,大多数宝宝18个月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类行为了。
拒绝责罚:不能责怪,更不能惩罚宝宝的这种行为。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认为撞头可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而重复不断地撞头。
保证安全:如果家里的宝宝老是爱撞头,那就把婴儿床四周包上衬垫,以免宝宝撞得利害,同时一定要把婴儿床的轮子固定好,防止宝宝因乱撞把婴儿床震得移动而发生危险。
“坏习惯”五:藏东西
1岁多的程程经常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有时候是她的玩具,有时候是爸爸的手机、钱包、皮带,弄得一家人整天都在找这找那,烦透了!
寻根问源:
15个月左右的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特别喜欢藏东西和找东西的游戏。因为这时期的宝宝有了预期能力,他能预见不在眼前的东西过一会儿会出现。在这样的游戏中,宝宝的记忆力也在增长。慢慢宝宝会记得自己藏的东西在哪儿,当真的找到时,他(她)的判断力、记忆力也都得到了证明,并建立起了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是有利于宝宝认识发展的。
见招拆招:
物品远离法:把家中的贵重物品(如手机、首饰等)及易碎、容易伤害到宝宝的东西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保护宝宝的同时也避免了为找寻不到物品而着急。
玩具就近法:把宝宝平常的玩具放在宝宝容易触摸的地方,以便让宝宝进行“藏东西”游戏。
亲子互动法: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和宝宝进行找东西和藏东西游戏,这样可以在亲子互动的同时,摸清宝宝藏东西的惯常地方。
“坏习惯”六:咬指甲
1岁半的勤勤总是喜欢津津有味地“啃”手指甲和手指边上表皮的,父母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讲道理、小惩罚,甚至在每个手指上都涂上难吃的药汁,可惜都不奏效——勤勤成功地把他的父母逼疯了!
追根问源:
小宝宝有吸吮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够顺利地吃到妈妈的新鲜乳汁。一部分宝宝长大断奶后,依然保留了吮吸手指的习惯,这通常是一种宝宝进行自我安慰的行为,而这些宝宝中的一部分则可能会发展成为啃咬指甲或者手指皮肤。这类坏习惯对两岁以下宝宝尤其有害,这会让他们稚嫩的牙床因受到手指的挤压而变形。
见招拆招:
分散注意力:最佳的办法就是在发现宝宝刚要把手指塞到嘴里时,赶快提供些有趣的东西分散一下注意力。比如,在睡觉前,这是吸吮手指最常发生的时段,讲个小故事,或者好好地亲亲宝宝,给他额外的关注。
妙用绒玩具:可以给宝宝准备个毛绒玩具,让他抱着入睡,这样便能占据小家伙整条胳膊。
戴手套:睡觉前给宝宝戴上手套,用绳子绑好手套口子,让宝宝不能轻易脱下,这样大大降低了咬手指的发生。
“坏习惯”七:挖鼻孔
3岁大的女儿在家庭聚会时抠鼻孔,她的爸爸批评说:“不要这么做,这是个坏习惯!”此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小女儿睁着天真的眼睛,满脸无辜地说:“为什么?你不是也经常这么做吗,爸爸?”
追根问源:
抠鼻孔是一种让成人社会感到厌恶的行为,而小家伙们则很少意识到这些。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好像很喜欢将小手指伸进鼻孔,挖出鼻屎,然后再放进嘴里——这或许是最令父母反胃的“恶习”了。宝宝挖鼻孔很多时候都是模仿大人,有的时候是因为空气干燥等原因引起的鼻孔不适。
见招拆招:
不要过度反应:当看到孩子挖鼻子时,家长不要使用类似“讨厌”或“恶心”这类词语。如果你对他们的行为或肢体活动感到反感,不懂事的小宝宝会以为你在抛弃他们。而且过度反应实际上会导致宝宝更频繁挖鼻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激怒家长。
递上纸巾:用实事求是的解释来教导宝宝不要在公众场合挖鼻子。如果宝宝鼻子不舒服,要及时递给他纸巾,经常给他洗手并经常修剪指甲,以减低传播细菌的风险。
保持鼻孔湿润:注意让宝宝的鼻孔保持湿润,这样会减轻瘙痒感。每天用棉签轻轻涂抹凡士林凝胶到鼻腔内部中心。冬天可以在宝宝的卧室里放个加湿器,有助于避免晚上睡觉鼻涕变干。
以身作则:不想让宝宝养成这样的坏习惯,父母们以身作则很重要,千万别做宝宝的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