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上的三个“我”

  快乐养育提示

  * 该放手时就放手。对合理的、安全的“动手动脚”,放手让宝宝去体验,譬如,自己动手吃饭、收拾玩具、帮大人拿拖鞋、自己上楼梯等等。

  * 必要的引导和示范。不能阻止宝宝探索,与其让他“乱动”,不如给予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譬如,宝宝喜欢抢接电话,那就和宝宝玩“打电话”的游戏,让宝宝学会接听电话,同时刺激语言发展,一举两得。

  * 巧妙转移注意力。这个时候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重,大人越不让干,他越来劲儿。所以,跟他硬碰硬,不如巧妙地“调虎离山”。譬如,当宝宝要拿牙签或者裁纸刀时,你可以用其他东西(如他喜欢的折纸或玩偶)来吸引宝宝,让宝宝离开危险。

  * 必要的“疼痛”体验。人对危险的了解与躲避来自“本能”和“经验”。小婴儿对“高空”有本能的恐惧,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更多对危险的知觉,是需要通过必要的“疼痛”体验来感知的。如果宝宝一定要摸针,可在大人的保护下让他尝尝痛的滋味。一味地回避危险,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必要的危险意识。

  * 必要的“过失”惩罚。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正面引导,但如果他过于“自以为是”,那么你也要给予必要的惩罚。当孩子一定要做危险的事情或不被允许的事情时,你应该果断地加以制止,不用给予太多的解释。

  * 建立必要的“安全网”。孩子离不开大人的保护,所以,一定要注意家里的不安全隐患。浴缸里不要存水、尖利的东西要收好、电源插座要封好等等。

  贴心提示:

  对祖辈帮忙带养宝宝要心怀感激,尽量理解老人容易紧张的心理状态,耐心沟通,引导和提示老人不要过度限制孩子。

  宝宝心语

  2、我的名字叫“毛毛”......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大人总是叫我“毛毛”了,原来“我就是毛毛”。这就像钟、电视、电脑、空调、灯、床、沙发、大老虎都有名字一样,“我”的名字就是“毛毛”。

  我特别喜欢站在镜子前看“毛毛”,以前妈妈抱我照镜子的时候,我还以为有个小朋友在看我呢。现在我知道了,原来镜子里面的就是“我”,我就是“镜子里的毛毛”!

  毛毛一天天长大了,也一天天聪明了;毛毛开始能控制大小便了,毛毛能帮奶奶干家务,扫地、洗抹布等等。如果有谁要毛毛帮忙,毛毛会非常起劲的。

  给妈妈爸爸的话

  满周岁后,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在“我不是东西”的基础上,他知道了自己是谁,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也正因为这样,他控制世界的欲望愈发强烈。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的名字、身体都非常敏感,能从镜子里认出自己,并能对着镜像叫自己的名字。他还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身体、身体的主要部位及相应的感觉,“生理自我”逐渐完善。

  不过,宝宝还是将“自己”当客体来认识的,把自身看作是认识的对象。最有代表性的话就是: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毛毛要喝水、毛毛饿了、毛毛...... 而不会用“我”这个词,好像说的都是他人的事情。

  快乐养育提示

  * 多和宝宝玩认识身体的游戏。譬如:游戏“说到哪里点到哪里”,让宝宝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

  * 调动宝宝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譬如:让宝宝听各种各样的声音,经常动手,让他的手有做各种动作的机会,做操、运动身体,教宝宝认识不同的颜色等等。

  * 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充分体验自己身体的力量,体验独立和自主的快乐。

  * 满足宝宝帮助人的愿望。给予参与家务的机会,让他产生“毛毛行”的感觉,体验成就感。

  * 引导宝宝与同伴交往。这能帮助他发现自己与小伙伴之间的同与不同,多说欣赏小伙伴的话,让他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譬如,“芊芊的眼睛真大”、“果果长得好高呵”等等。

  资料:

  一个人身上的三个“我”

  “自我”既是个人特征的集合,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个人生活历程的写照,包含了三个侧面:

  其一,生理自我,也就是你对自身这样一个生物个体的基本认识。譬如:独立个体的意识(“我”不同于他人、他物)、性别、年龄、发育状况、生理特征等;

  其二,社会自我,指对自身社会性要素的认识。人的本质即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自我”包含了你的各种社会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各种社会角色、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定位;

  其三,心理自我,就是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价值观、理想)及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