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晚上有应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被15个月的儿子滔滔一把扑上来,紧紧抱住妈妈的腿,哭喊着:“妈妈,妈妈……”,怎么说都不肯放开。最后只好全家一起上阵,硬生生地把他的手掰开,任他歇斯底里的哭,手脚并用的反抗,妈妈总算逃也似的出门了。
这是分离焦虑的一个典型事例。由于缺乏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孩子只能通过紧紧抱住的动作、痛苦不安的表情、激烈的哭闹反抗以及喋喋不休的呼唤来质问依恋对象:“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你不爱我了吗?你走了就不回来了吗?”可见,分离焦虑虽然与孩子本身的个性、父母处理分离事件的技巧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焦虑根本上源于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又来自于父母不当的养育行为。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非常关心孩子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孩子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及时、恰当地做出关爱的反应,孩子就能形成对父母的信任和亲近,形成依恋安全感,减少面对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判断养育行为的适宜性。
一、 敏感性
敏感性指的是对孩子的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给予迅速、积极、正确的反应,使孩子感觉受到关注、理解和被爱。
场面1:3个月大的小祥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此时妈妈正在接一个重要电话。
敏感的反应:立刻放下电话去看孩子,根据孩子的哭声、表情和动作迅速判断出孩子饿了,马上喂奶,等孩子安静下来再走开。
不敏感的反应:又讲了几分钟的电话才过去看他。把孩子抱在怀里,拍打着唱催眠曲,可是小祥越哭越厉害,妈妈觉得烦了,把他往床上一扔就不管了。
二、 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妈妈宽容、开放、积极。她们总是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
场面2:妈妈正在给5个月大的茵茵喂辅食,但是孩子好像不喜欢,小脑袋晃来晃去就是不吃。
灵活的反应:理解并接受孩子不喜欢、拒绝的意思,先不忙着喂食,而是和她做游戏,逗弄她玩,趁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哄她吃下去。
不灵活的反应:急了,一把托住她的下巴就把食物硬塞了进去,惹得孩子大哭了起来。
三、 稳定性
如果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多变,一会阴一会晴的,完全依赖个人心境和情绪好坏,孩子会觉得很困惑:妈妈到底爱不爱我呢?
场面3:妈妈这天被领导训了,窝了一肚子火下班回来了,1岁的东东开心的张开手臂迎了上去。
稳定的反应:看见孩子的笑脸,暂时压抑工作上的不快,热情地拥抱孩子,等孩子独自玩了,再回房间处理自己的情绪。
不稳定的反应:妈妈只是冷淡的抱了他一下,一点笑容也没有,然后便走进卧室,并把门锁上了。
四、支持性
支持性表现在往往使用热情、亲切的语气同孩子交流,时常肯定、赞赏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保护。
场面4:2岁的澜澜调皮地爬上椅子,又爬上桌子,站在桌子上摘墙上的一幅画,妈妈看见了。
支持的反应:轻轻的呼唤孩子的名字,提醒她小心,赞叹道“澜澜真是能干,能够自己想办法爬这么高”,帮助孩子把画摘下来看,然后告诉孩子摔下来很危险,下次记得叫上妈妈当保镖。
不支持的反应:大声呵斥“你在干什么”,不由分说把孩子抱下来,反复告诫她不准爬高,否则予以惩罚。
如果父母能够早日调整养育行为,做到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敏感、在亲子交往中灵活机动、始终在孩子面前保持快乐的情绪、认可并支持孩子的探究举动,那么孩子就能放心的将父母当成“安全基地”,面对分离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坦然无畏。
从养育观念谈过度依赖
镜头一:老师把一调羹米饭放进霏霏嘴里,她就一直这么含着,老师问:你怎么不吃?霏霏可怜巴巴的瞅着老师,其实她根本不懂得咀嚼和吞咽,因为至今为止,霏霏都是由妈妈喂着喝牛奶和果汁的。
镜头二:做游戏的时候,乔乔不小心被小朋友撞了一下,他大声哭喊起来:“我要回家!我要妈妈!”然后就缩在教师的角落里,不肯参加活动。
霏霏和乔乔都属于过度依赖的孩子。比起同龄小朋友,他们更多的表现出:
▲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手比较差;
▲遇到问题不懂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很难适应新环境和接受新事物;
▲娇气太重而在集体中不受欢迎。
过度依赖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父母不当的养育观念,特别是过度保护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应该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
迟迟不让孩子学习自己走路、跑步,不放心他片刻的独处,就怕孩子摔着磕着;一再告知孩子不要和其他小朋友玩,一怕传染病菌,二怕他受欺负……
◎“我要给孩子安排好一切!”
每次帮孩子打扫游戏后的战场,让他去看电视吧;时刻关注孩子的需要,及时提供食物、零食,照顾他大小便……
◎“我不能让孩子受一点点罪!”
孩子习惯用尿不湿,喜欢喝奶、喝果汁都顺着他;他要什么就买给他;即使他动手打人也没关系,谁也不许批评他……
父母这种自以为是的养育观念和行为,究竟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什么呢?
⊙不安全和不自信
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极度的紧张、焦虑、不安。他们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表现出胆怯、畏缩,不敢进行任何尝试,甚至不敢正视他人的眼睛。
⊙缺乏自主意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孩子的自主性。他们不会也不愿自己吃饭、穿衣、穿鞋子、上厕所,被动的等待他人的帮助。
⊙不善思考
长久处于父母羽翼的保护之下,孩子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几乎丧失了探究和学习的热情,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社会交往能力低下
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当被无意碰了一下之后,他就会下意识的哭喊表示抗议,因为大人嘱咐过他“碰一下”就表示受欺负了。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了。
改变孩子过度依赖的面貌必须从矫正父母不当的养育观念入手。
观念更新1:“跳进游泳池里,喝上几口水,才能学会游泳。”
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触摸、感知了解这个世界,通过反复的尝试-失败领悟简单的自然规律,学会新的运动技能;同伴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角色,让他去交朋友吧,别怕他会受欺负,因为他从中学到的将更多……
观念更新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让他们学会整理玩具、自己吃饭、自主大小便、穿衣服等,不断教会他们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遇到问题,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孩子逐渐掌握一些思维方法。
观念更新3:“困难挫折是心灵的营养剂。”
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过分,就坚决的对孩子说“NO”;如果孩子做错了,该怎么批评还是得怎么批评;他们或许会哭闹一阵,但事后会明白什么叫“规矩”――如晚上九点半之前睡觉,什么是“不该做的事”――如打人骂人,什么是“必须做的事”――如自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