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周红青2013年9月4日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三、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四、师生合作探究 提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 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提问: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结构) ②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内容) 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示例: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 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提问: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示例: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 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提问:尾联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示例: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五诗歌小结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 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补充《新城道中》【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第一联:悠悠山行中,停下来倾听溪流的声音,写出一片宁谧的景色. 第二联: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其实是将自己比作散材疲马,政治生活已让他感到压抑.第三联:想象在野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必开一切杂乱事务. 第四联:感慨人生行路难,渴望归田,过一种躬耕的生活. 课外拓展 野步周密野步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周密的《野步》与赵翼的《野步》各自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要求1、条理清晰,字迹工整2、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1.答案: ①这首诗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郊外图。 ②诗人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地叫着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情态,“烂醉”形象地写出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③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 2.答案: ①这首诗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感伤凄冷的秋日郊野图。 ②作者刻画了一个在峭寒的秋风中换上木棉裘的老之将至的野步者的形象。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红”、“白”使动用法,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③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因岁月无情、年华易逝而产生的无限怅惘、哀伤的情感。篇二:《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2012-6-12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词,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新城道中》(板书),看看诗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满心欢喜,写下了这首诗。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三、课文探究: 学生齐读全诗。 问1:首联写“东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者出行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首联的意思是:“东风”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首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知”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把“东风”写成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知己,为我进山创造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诗人出发时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悦的。 问2:二、三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以“披絮帽(丝绵帽)”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水的清澈明净。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师)说:放眼望去,作者认为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最为快乐,“应”字说明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呢?原来,作者见到了屋顶上的袅袅炊烟,于是就猜测山野人家正在煮芹烧笋,打算送到春天的田野里犒劳那辛勤耕作的家人。 总结全诗:这首诗首先以“东风多情、雨声有意”写出行时的愉悦心情,随后诗人描写了山行途中的所见之景,出得门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岭上晴云”“树头初日”),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这些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充满着欢乐和生意,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活泼、闲适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出行心情(愉快)———东风多情(拟人)———————————————————— ||对对 |晴云——洁白柔软|俗自 |/初日——橙红明亮\|——务然 ↓野桃——娇艳怒放|的的 出行所见竹篱——低矮古朴清新、明丽、活泼——|厌热 溪柳——轻盈起舞||恶爱 \沙水——清澈明净/|——农家春景图—— | 煮芹烧笋饷春耕—————闲适——— 篇三:《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备课研修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2013-01-0609:50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2012-6-12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词,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新城道中》(板书),看看诗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满心欢喜,写下了这首诗。 三、课文探究: 学生齐读全诗。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问1:首联写“东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者出行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首联的意思是:“东风”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首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知”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把“东风”写成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知己,为我进山创造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诗人出发时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悦的。 问2:二、三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以“披絮帽(丝绵帽)”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水的清澈明净。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说:放眼望去,作者认为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最为快乐,“应”字说明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呢?原来,作者见到了屋顶上的袅袅炊烟,于是就猜测山野人家正在煮芹烧笋,打算送到春天的田野里犒劳那辛勤耕作的家人。 总结全诗:这首诗首先以“东风多情、雨声有意”写出行时的愉悦心情,随后诗人描写了山行途中的所见之景,出得门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岭上晴云”“树头初日”),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这些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充满着欢乐和生意,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活泼、闲适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出行心情(愉快)———东风多情(拟人)———————————————————— ||对对 |晴云——洁白柔软|俗自 |/初日——橙红明亮\|——务然 ↓野桃——娇艳怒放|的的 出行所见竹篱——低矮古朴清新、明丽、活泼——|厌热 溪柳——轻盈起舞||恶爱 \沙水——清澈明净/|——农家春景图—— | 煮芹烧笋饷春耕—————闲适———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用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文本解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ɡ。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ɡ)竹篱(lí)西崦(yān)饷(xiǎnɡ)絮(xù)帽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zhēnɡ: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诗人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此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 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山人倍感欢欣。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答案: 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句段剖析]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 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 品读、欣赏 一、引入新课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授 (一)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①霁:此指雪止天晴。 ②渐:想,到。 ③算:料想。 ④豆蔻:特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二)内容讲授: 1、指名朗读小序,其他人思考:小序交代了什麽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麽?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铜钲竹篱西崦饷絮帽 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ēnglíyānxiǎngxù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积雨铜钲饷 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苏轼:字_____,号_____,北宋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和南宋的行成词坛的豪放词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这已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答案: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辛弃疾 导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本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堂探究: 1、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看首联起到了什么作用?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提示:)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3.二、三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以“披絮帽(丝绵帽)”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娇艳怒放,以“短”写山中人家竹篱的低矮古朴,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轻盈起舞,以“清”字写沙溪之水的清澈明净。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崦人家”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堂练习: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剖析:此诗作者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结合诗的意境来描绘美丽画面。 答案: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苏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新城道中(其一)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阅读训练】(1)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名句,请从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3)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准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4)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分)【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含笑”点出野生桃树鲜花绽开之景,以”自摇”写出溪边柳枝随风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之态。写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2)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3)【答案】一个“知”字,写东风好像老朋友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决定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愉悦。(“知”“断”字营造出诗人“山行”前的情景的分析2分,拟写东风、雨声多情有意的描写的作用的分析3分。)(4)
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时间:2020-12-31 00:24:24
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