艿
拼音 [nǎi] 注音ㄋㄞˇ
总笔画5画
简体部首艹部 部外笔画2画
总笔画 5画
繁体部首艸部
仓颉TNHS
郑码EYM 四角44227
结构上下 电码5350
区位6021
统一码827F
笔顺一丨丨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ǎi(ㄋㄞˇ)

⒈  〔芋艿〕见“芋”。

统一码

艿字UNICODE编码U+827F,10进制: 33407,UTF-32: 0000827F,UTF-8: E8 89 BF。

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艿字收录于 现通表

异体字

𦮘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nǎi

——见“芋艿”( yùnǎi):即芋头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艿

艿【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𠀤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从《唐韻》。

说文解字

艿【卷一】【艸部】

艸也。从艸乃聲。如乘切

说文解字注

(艿)艸也。按許謂艿爲艸名也。廣韵云。陳根艸不芟。新艸又生。相因仍。所謂燒火艿。此別一義。其字亦作芿。列子。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艿、係之說文。此孫強、陳彭年輩之誤也。从艸。乃聲。如乗切。六部。乃在一部。仍艿在六部者、合韵冣近也。籒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