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义
缒(縋)
⒈ 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缒城而下。
统一码
缒字UNICODE编码U+7F12,10进制: 32530,UTF-32: 00007F12,UTF-8: E7 BC 92。
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缒字收录于 现通表 。
汉英互译
let down with a rope
基本词义
◎ 缒
縋
〈动〉
(1) (形声。从糸(
),追声。本义:糸在绳子上放下去)(2) 同本义 [let down (with a rope)]
缒,以绳有所悬也。——《说文》
夜缒纳师。——《左传·襄公十九年》
子占使师夜缒而登。——《左传·昭公十九年》
[烛之武]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宋史》
(3) 又如:缒关(从关门旁缘绳而下);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 拽;拉 [pull;draw]。如:缒牛(拉牛;牵牛);缒手(拉手)
词性变化
◎ 缒
縋
〈名〉
(1) 绳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左传》
(2) 又如:缒绝(绳断);系缒(系结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