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待犯了错误的幼儿时,一些老师不无得意地说:“除了用话吓吓他们,我从来不体罚他们。”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幼儿实施了暴力。这种暴力不是行为上的,而是语言上的,它伤害的不是幼儿的身体,而是幼儿的心灵。
我曾目睹了这样一些事。丽丽要在前面领做课间操,老师不乐意,在丽丽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勉强同意了。在做课间操的过程中,丽丽错做了几个动作,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丽丽:“你这么笨还要上来领操,羞死人了。下去!”丽丽顿时羞红了脸,低着头走了下去。第二天,丽丽便不肯来幼儿园。他妈妈说,夜里丽丽好像一直在做梦,而且不时在喊:“我不做操了,我不做操了。”
又有一天,涛涛不小心碰倒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了状。涛涛平常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呵斥涛涛:“你好讨厌,老是打人!待会儿不准玩游戏!真不讨人喜欢!”或许滔滔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这种态度,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我就要打!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由此可见,老师反复消极的刺激性语言已经强化了涛涛的攻击性行为。
除此之外,在幼儿园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还有“你真笨,回答不出来就不准吃饭”“你再不听话就叫公安局把你抓走”……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恐吓的带有侮辱倾向的语言对儿童心理的伤害比肉体的体罚更残酷、更持久。但由于它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心理学家B.埃基兰德的研究表明,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比遭受肉体虐待的孩子承受更大的精神和心理痛苦,这是因为心理虐待会给孩子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暴力语言是心理虐待的直接武器。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生活。对于幼儿来说,老师的侮辱、恐吓性语言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及时有效地释放压力,因而这些压力很可能演变为攻击性的报复行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幼儿的心是透明的、敏感的,幼儿的自尊是珍贵的、稚嫩的,需要我们去用心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