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
人生乐趣千万种,唯有读书最幸福。高尔基说:"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读书可以晓古知今,洞察内外;读书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过去、现在和将来。
人生短暂,一切皆为身外物,唯有读书怡情养性,万古长青。忧伤时,拿出一本书,踏着字迹铺成的道路,到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把所有的不快抛弃九霄云外;浮躁时,捧出一本书,和智者对话,与哲人论理,侧耳倾听又细心领悟,金钱、名利与地位便无足挂齿。
读书可以与上古下今及中外先哲、圣人交流,而且是非常平等的交流。没有斥责,就连昔日的帝王将相也没了霸气。他们只会无声地接受读者对他们是非曲折的点评。
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消解怨恨、淡泊名利、祛除浮躁,平心静气,心气平和;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精神澄净,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心心是爱心;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以善心待人,以善举待世。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人在读书学习中逐渐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修养,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方向。王尔德曾经感叹:"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读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考。"
读书必须要有思想的碰撞,"视通宇宙,思接千载",思想可以到达千年以前,也可以延伸到千年以后,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我们蒙昧的心灵,我们将从此走向光明和美好。
一个读书的人是充满希望的人,一个读书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读书一是为知。读书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读书二是为己。读书的过程无疑是自我修炼提高的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的过程,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梁章矩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李苦禅诗"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苏东坡留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名句。
读书三是为人。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奉献社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则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为知为己比较容易被常人理解,为人则必须有大胸怀和大抱负。
读书不为装点门面。朱光潜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中国人读书就是为了做人,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中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修身即为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读书人的鼻祖孔子自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主张"一日三省吾身。"用书籍文章充实自己,用知识学问熏陶自己,不断反省,改正错误,修正方向,谨言慎行,独善其身,然后推己于人,兼善天下,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读书不思做人,如蛮牛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与行尸走肉何异?
读书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恶之念,存乎一心,纵百转千回,万劫不复,犹怀瑾握瑜,抱残守缺,不越雷池一步,不坠青云之志。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登峰造极。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此正气有四:"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此为壮气。""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乃豪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此乃逸气。""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为清气。"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山林,以著书立说自娱,以诗文辞赋娱人。李白仰天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惊世骇俗之语至今余音绕梁。这种潇洒无羁的活法,就是问心无愧,坦坦荡荡的做人。旷世文豪苏轼,一生不阿顺取容,不避罪谴,结果改革派不亲,保守派不爱,"一肚子不合时宜",然而读书有成,文名显扬天下。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读书人的风骨和气节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为何越是这些身为大学问家的读书人,在做人方面越单纯率真、固执得近乎愚蠢?如果这些读书人对自己做人的原则稍加曲意迎奉,他们生存的会多么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他们却钻不出这个牛角尖,眼睛里面揉不进一粒沙子。
时代在变,人在变,而书的本质不变;地老天荒,英雄迟暮,而书却常读常新;知识不老,因而书不老,书是永生的快乐源泉,成就梦想的幸福源泉。
"没有一种娱乐比读书更低廉,也没有一种乐趣比读书更持久。"人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符合社会,不得不为自己汲取丰富的营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书是你的营养品。我们最缺少的就是这种营养!
读书可以充实人生。读书的人,见识不会囿于自身的经历,通过一本本书,他们可以超越时空,心骛八极,探索未知。博览群书而知识面广,不断学习而文化底蕴深厚,不断反思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实践而创造辉煌。
读书可以启迪人生。文以载道,书以致知,读书可以让人明理。生活中有些人有着性格缺陷乃至人格缺陷,读书可以让他们审视和完善自我。读书可以让人放远眼光,开阔思维,不断的让创新的火花迸发,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不断的去追求更高的理想。读书识理会让我们觅得并保持人生应有的快乐。
读书可以成就人生。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更能成就人生希望。读书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读专业书,促专业成长;读心灵书,有阳光心态。书是高明良师,它点亮人生前进之路。与书籍为伴,受益终身。
每年的4月23日,被定为世界读书日。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虽有一定的差异,东西方的观念又是惊人的一致,共认读书学习是人类最高尚的人品,最高贵的人格。
古往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子孙再多,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生来一副奴才命。子孙不读书,等于生就一堆废物。"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行善积德五读书。"不读书,就连算命先生也懒得给你掐指头。子孙不读书,祖辈能耐再大,纵有田亩千顷,家产万贯,也就三五十载功夫,与草本同朽,荡然无存。
一个人不读书,或读书甚少,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一心钻到钱眼里,把铜板看的比脸盆还大,安于固陋,习为狡诈,长此以往,与禽兽无别。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读书的生命所在。因为读书,生命才春意盎然。读书能够认识天地之大小,悟透人生之难易。能够在赞扬声中认识自己,痛苦之中昂头奋进,得宠之时有自知之明,寂寞之时能坚持守望。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的读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有为人之学,有为国人之学,有为世界人之学。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为国人之学者,明其国历史、地理、政教、艺俗之学也。为世界人之学者,世界观,国际学也"。他用自己的人生之路证明了自己的读书意义,即是为寻找救国救民之真理。
人是有思维有文化的高级动物,这个高级动物应该如何同天、同地、同自己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学问多多,都在数不尽读不完的书中。浩瀚的书海,谁都读不完。读不完也得读,读对你有用的书。不读,何知苍天,何知大地,何知人间。不知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当下,明天是未来。昨天靠书籍启蒙,今天靠书籍导航,明天靠书籍开拓。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各种色彩让你眼花掺乱,各种诱惑让你坐卧不宁,你也要守住读书的底线,坚信书籍永远是最好的文化载体,读书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有书读的生活才有意义。
读书的真谛,就是通过读书使你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读出真理,读出自己,读出乐,读出趣,读出雅,读出妙,读出一个自己的世界。
读书,让我们收获力量,克服困难;读书,让我们收获知识,创造价值;读书,让生命更有意义,让人品更加高尚,让人生更加精彩。
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博览群书辅以学思并重、兼收并蓄,皓首穷经自可学究天人、超凡入圣。
对一个真心喜欢读书的人来讲,读书决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