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肖邦;叙事曲;风格;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在音乐语言上进行独创性构思的同时,能不断地挖掘和发挥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他把许多音乐体裁提到了新的创作空间,叙事曲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肖邦赋予了叙事曲史高的思想性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在扩展其曲式结构的基础上,使这个舞曲风格的体裁具有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有关肖邦叙事曲的文献的学习及阅读,了解和掌握了该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以及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体裁的渊源和特征。现综合所阅读的文献,并结合自身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实践和体会,结合了多位诊释肖邦作品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著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了肖邦的叙事曲。
第一章肖邦钥琴作品创作特征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始终响彻音乐舞台,时至今日仍被各国钢琴家盛演不衰,以至成为他们的保留曲目。肖邦的钢琴音乐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占有不朽的地位,其创新的音乐形式和与古典音乐的综合,使他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乃至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叙事曲(ballad)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声乐叙事曲相近,但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结构复杂。
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正是肖邦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即21-31岁期间),也正值波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潮时期,波兰人民反对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培育了肖邦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热忱,所以在他的几首叙事曲创作当中,祖国和祖国人民成为其创作中的主要主题。肖邦的叙事曲,据他自己说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而创作的。这一套叙事曲共四首。
第二章肖邦叙事曲浅释
第一叙事曲
第一叙事曲(B小调,作品23)创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这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的。这首曲子写于华沙起义失败之后不久(1834年前)。这里渗透着肖邦个人对华沙起义失败这一悲壮事件的感情体验,音乐中充满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
g小调第一叙事曲由3段曲式结构组成,主要采用奏鸣曲的结构。利用这种结构的主副部的对比,来体现音乐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其中有一个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段,这中段从94小节起,具有展开部的特点,根据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原则,包含的两个主要主题,并在叙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现,在再现部只是次序颠倒了而已。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的特点是强化其表现的变奏展开。叙事曲由极其动人的引子开始,以扩展了的炫技性尾声结束。
在呈示部里表现出两个主要主题的细微冲突是一个诊释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主题的速度为(moderato),第二主题是主观的,较前慢些(menomosso);在调性上,一个是B小调,一个是降E大调。除此之外,两个主题的不同主要在织体上。虽然两者均为主调音乐,但第一主题的弹奏要求是多层结构。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则相反,要有安静一些的伴奏和弦。这是技术上不同的两个功能造成的效果。
在再现部里,叙事曲的两个基本点主题都在自己原来的调性中出现,但如前面所指出的,次序颠倒了。力度为很强的第二主题保持着自己的二部结构,其内容在表达上得到了加深。在再现部演奏这一主题时,要求大大积聚智力(虽然其准备已在连接部充满了很高的感情热度)。这种谨慎的潜力和特殊的和谐华丽,是通过宽阔的推进、右手的和弦乐句来丰富声音的,并通过充满光彩的、大胆的和很有效的演奏几组五连音得以表现的。开始类似大提琴庄重的齐奏,第一主题是热情,最高潮处右手成为繁华的琶音。第二主题是左手广域的分散和弦伴奏,也处理得非常雄大,舒曼与肖邦自己都认为这四首中,这一首是最好的。
第二叙事曲
第二叙事曲(F大调,38作品)。这部F大调的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当中最短的一首作品。作于1836年,献给舒曼。这首曲子得自密茨凯维支的斯维切济湖的姑娘。它以牧歌风格开始,然后急板如暴风雨,第一主题复活时,明朗己变为忧郁,然后暴风雨又来,在悲伤与寂静的气氛中结束。其第一主题的草稿在1836年就产生了,最后出版时已是1840年。
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以低音声部伴随高音声部的歌唱性旋律展开,在运动较大的段落更加强调低音声部。和弦中的内声部在声部力度上从属于主导高音声部,要求把所有运动活跃的哪怕最简短的段落都加以强调,无疑要警惕更静态的次中音声部的进入。数量不多的力度标记要引起对句法的特别关注,由此对形象和表达清晰程度产生的后果,也应给予特别关注。音色在这个主题的阐释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强调上方音或下方音,使和弦增亮或变暗的方法,在这里可以替代细腻的力度差别。
叙事曲的第二主题中,没有任何准备而突然引入完全不同的技术和表现手段,给演奏者构成了基本的困难,既是指法的,又是心理的困难。如火如茶的急板的出现,对钢琴家的绝对控制能力是一个检验。在很强的声音雪崩中,可以发现左右手技术功用的不同,左手八分音符的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可以被认作右手的对位。这样一来,带来的演奏后果就是:出现了比右手更饱满的八分音符的声音质量,甚至有时对右手拥有力度优势,高潮时声音更亮些,但很轻盈。
第三叙事曲
第三叙事曲(降A大调,47作品)。作于1840-1841年,献给波琳?德诺亚尤小姐。这首在内容上可能与海涅的《罗列莱》有联系,开始以半音量奏出八小节第一主题发展成华丽跳跃的乐段,第月几题多少有点淘气嬉游的色彩。此曲比其他三首都轻快、华nu,洋溢石贵族情趣。肖邦所有叙事曲中最受欢迎的降A大调叙事曲产生d1840-1841年}’iy,111版于1841年。
降A大调叙事曲没有引子。然而第一i.:题头8小节听起来就像传统格式中的故事开场白
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的力度高潮是以在第25小节中重复八度的节奏性动机开始的,它像一个信号,在第27小节更响亮地重复了一次。整个这一高潮段的走向值得注意:不太响的开头,简短的渐强段,在29小节中己出现的渐弱标记,四小节的力度下降和结尾段,不大的渐强。我们也应注意这个高潮不参与作品主要高潮的进程。第一主题的结尾段先引用了叙事曲的头四小节。产生于一系列低音八度的开场白,应该作为作品的第二次开始来阐释。只是它的进一步延续才带来织体变化和有趣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