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广泛的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俄苏群众歌曲的传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积极配合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传播的形式也多样化,特别是50年代中苏关系升温而带来的两国文化交流.更是使俄苏群众歌曲成为了影响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的艺术形式——一个外国音乐艺术形式会对中国造成全民性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论文关键宇:群众歌曲;俄苏群众歌曲;中苏音乐文化交流;歌曲翻译;文化传播
俄苏歌曲传入中国种类很多:民歌、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歌剧选段、流行歌曲等等。其中,群众歌曲在中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俄苏群众歌曲,包括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歌曲、20世纪苏联建立后一些“由职业作曲家或音乐爱好者创作的供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和日常家庭生活中传播的独唱或合唱歌曲。”…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俄苏群众歌曲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方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人民生活、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几种传播方式入手,浅论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引进俄苏革命歌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派到苏联学习或工作的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俄苏歌曲的传播做出了先锋贡献。
俄苏革命歌曲传入中国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时在苏联还没有确切的“群众歌曲”概念提出,革命歌曲作为群众歌曲的先声在苏联迅速发展,所以早期传入中国的俄苏群众歌曲本质上是俄苏革命歌曲,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从苏联带回国,这些歌曲配合了当时的革命宣传,它们的传入和传播符合我们当时的国情。
这些革命歌曲在中共所辖范围内起到不小的作用。当时,根据地没有专业的作曲人才写作革命歌曲,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旧曲填词或改编而成。中国工农红军歌曲的曲调来源主要是中国民歌,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苏联革命歌曲了。《青年近卫军》、《红军最强大》、《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歌曲都对的中国红军工农歌曲产生了影响。
1926年发表在求实(李伟森)所编的《革命歌声》中介绍了《少年先锋歌》(即《青年近卫军》)等苏联革命歌曲。此外,瞿秋白、萧三等革命家也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二、战争环境下的传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战事不断,国内形势也很复杂。国内战争和抵御外侮交织着中华民族的血雨腥风。歌曲是当时鼓舞人心、宣传革命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的建交和往来,客观上为俄苏群众歌曲的传播又创造了一定便利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使中苏两国面临着相似的国际环境,所以苏联群众歌曲在中国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苏区,许多歌曲是根据俄苏革命歌曲或群众歌曲改编或填词的,比如《共产儿童团歌》就是用苏联歌曲《燃烧吧,营火,蓝色的夜晚》(即《少年先锋队进行曲》,阿·扎罗夫词,谢·凯单_焦什庚曲)所作,这仅是代表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的革命家、文艺家中有许多也在俄苏群众歌曲的译介方面作出贡献,如“萧三、沙可夫、曹葆华、金紫光、朱子奇和李焕之等,他们译配了不少苏联歌曲,广泛流传在整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苏联歌曲也开始在全国传唱。”
“同一时期,留在‘孤岛’上海的文艺家们也在译介苏联歌曲”“,如姜椿芳、吕骥译配的《祖国进行曲》和塞克译配的《快乐的人们》(两首皆为瓦·列别杰夫一库马契词,伊·杜纳耶夫斯基曲)等。国统区的其他地方,亦有赵讽译配的《喀秋莎》(伊萨科夫斯基词,布朗介尔曲)、钱仁康译配的《神圣的战争》(瓦·列别杰夫一库马契词,亚·亚历山大罗夫曲)等苏联歌曲在中国问世。
苏联的群众歌曲创作成就很高,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以来,产生了如《神圣的战争》、《海港之夜》等一批优秀群众歌曲,这些歌曲传到中国后,也鼓舞了军民奋战的士气。当今中国有些反映士兵形象或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片还在应用当时的歌曲。.如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第一歌”的《神圣的战争》就被该填新词作为电视剧《潜伏》的片尾曲(歌名变为《深海》)。
三、国际活动促成歌曲的传播
中俄(苏)两国关系微妙复杂,在两国友好往来的时期,有大量的友好活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优秀歌曲通过通讯、新闻、出版物以及与会者传唱等方式传入中国。苏联著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米·马都索夫斯基词,·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曲)就是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第六肩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的获奖歌曲。同年,由著名翻译家薛范译介过来。当时,他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5首得奖歌曲都翻译了,但是只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传唱至今。歌曲译成后,在上海的《广播歌选》1957年第9期上发表。随后,全国各省市音乐刊物相继转载。据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回忆,他曾经出席过该届盛会,并有幸成为中国最早会唱这首歌曲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