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市地处洛阳盆地的西部,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增大,造成盆地内区域性地下水位不断下降。1999年洛阳市规划在洛河洛阳市区段建立五级水面工程,目前已有三期水面工程建成蓄水。其拦水作用使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盆地部分地区地下水开始回升。为保护盆地的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研究地下水动态的规律,判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趋势,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性质,并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本文在阐述洛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得基础上,利用48个观测孔的水位资料,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包括多年动态特征以及其空间分布、年内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利用excel做了水位动态的多元回归分析,用相关系数判断了影响因子的主次,通过逐步回归优化了方程,并研究了时间序列的自回归分析。
关键词:洛阳市 地下水 动态特征 多元回归 水面工程 地下水开采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研究区内地下水分为三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单井涌水量达3000m3/d以上,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岩性为全新统、上更新统(Qhal+pl、Qp3al+pl)冲洪积砂及砂卵砾石层,呈下粗上细的二元,分布于伊洛河河谷地带,,通过前面的研究和论述,得出以下的结论:
1、地下水年际动态主要受水文因素及人工开采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前,地下水动态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聂湾至安乐一带以及地下水集中开采附近产生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达15m。主要受开采因素的影响;1999年后,转变为逐步上升型、滞后上升型、稳定型和持续下降型,主要受到洛河水面工程和人为开采的影响。
2、洛河水面工程对两岸地下水流场影响范围70.5km2,影响最大地段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3.6m。水面工程附近降落漏斗消失,其他开采区地下水水位动态仍在下降。
3、区内浅层地下水年内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以及开采因素的制约,其补给以洛河、伊河侧渗和大气降水入渗为主。可以分为水文型及气象水文型、降水入渗径流─开采型、气象─径流开采型、径流―开采型、降水入渗-径流-灌溉型、回灌-开采型等,在洛河南北岸也存在差别。在洛河、伊河及伊洛河河沿岸附近,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主要受河水水文要素变化的影响,地下水动态类型由气象型逐步演变为水文型,随着距河距离的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在洛阳市区和集中水源地开采区,地下水动态特征主要受人为开采的影响。在二级阶地及洪积扇区,地下水动态受气象、灌溉、开采等诸多因素的控制。
4、今后一定时期内,受到水面工程的影响,水面工程的上游地下水位仍然有一定的提高,并缩小地下水降落漏斗。随地下水水位动态上升趋势的演变,市区部分地段人防工程涌水,基坑开挖出现冒水现象;还使耕地土壤过湿,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受开采量增加的影响,开采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部分趋势仍为下降,会产生诸如地下水资源匮乏、地面沉降、地裂缝、湿地缩小等环境地质问题,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用excel做对地下水的相关分析和预报,方法简单。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逐步回归优化方程,确定了31号孔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河水位、人工抽水和上月水位,并建立了水位预报方程。通过时间序列自回归分析,可确定前期水位影响为25天。多变量自回归模型是一个较好的分析和预测模型。
第二节 建议
1、进一步做好水位动态监测,洛河五级正在进行之中,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及时优化、调整其开发方案,合理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水位抬升区,在市区基坑开挖应该做好支护和防渗,比如采用钻孔灌注挡土桩、防渗帷幕、地下连续墙;并做好降水设计。在农业灌溉区,可以采用减少地表水入渗或加强人工径流排泄。改变其动态为人工径流型。
3、在受开采影响的水位持续下降区,可以采用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不足和控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洛阳市在引地表水回灌试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灌用水必须是水质合乎要求的地表水,以免引起地下水污染。
4、把节水当做战略问题来抓除开源外,节流亦是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控制水位下降的基本措施之一。洛阳市水资源紧缺将是长期的,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节约用水。目前,区内万元产值用水量在101.12~1 59.3 m3 ,若将万元产值用水量降低到100 m3 以下,可大大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另从区内农业用水情况看,节水潜力巨大,农村仍采用传统的渠道漫灌方式,有30 %~60 %的水不能被农作物吸收,而白白地消耗于蒸发和渗入地下,推广灌、滴灌和微灌等节水技术,灌水有效利用率可达75 %~90 % ,可见农业节水可大大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5、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整体效益,水资源管理应纳入法制轨道,使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促进和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洛阳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特点,以系统的观点建立用水立体化系统,统一认识,联合调度水资源,把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则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水资料管理模型化。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最优化技术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拟定最佳用水方案。
6、加强对水资源的防治保护措施以增加可利用量,保护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也要保护地下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