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7年以前,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形象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要“过河”?过什么“河”?因为我们需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一岸涉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岸,需要涉越的是不断改革开放的激流。然而,中国能源一些最为关键的企业和机构几乎忘却了“过河”的初衷,完全沉醉于在河床的石头中捉蟹抓虾,将“过河”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甚至某些垄断企业以“行业特殊”为由,改革的目的已经不是“过河”,而是在水中摸鱼。油价改革不应该是石头中的一条大鱼,而应该是过河进程中的一块石头。
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已将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案已上报给国务院,在听取各方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作为暂行办法择机出台。成品油价格改革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需要政府发挥极大的创造性和智慧,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影响中国未来机制转变。
去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油荒”问题,暴露了政府长期对能源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强势干预政策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不得不进行必须的调整。中国能源所面对的窘迫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我们在能源市场化进程中的迟疑与停滞密不可分,一部分供需关系被推入市场,另一部分供需关系又被严格控制在政府的管制体系之下,这种混乱和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直接危险到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若要保障自身能源供应的长期稳定,关键需要将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转变为市场强势。需求并非等于市场,如果仅仅拥有需求却不具备支付能力,没有买卖双方可以议价的交易平台,没有对称的信息传递,没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真实的市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石油需求,如果不能建议一个与全球供需相衔接、机制相融合的市场,不仅不能保障中国自身的能源安全,也会搅乱全球的供需关系。
价格并轨是石油市场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将中国市场的石油价格与全球价格体系衔接起来,中国市场才会融入全球供需体制,中国的需求才会形成“低谷效应”,全世界的石油才源源不断地会流向中国。所以说价格机制的改革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是,价格的并轨并非仅仅是国内油价直接与国际油价的简单“挂钩”,根据国际油价进行实时调整。去年国际油价在“卡特里娜”飓风和对冲基金投机因素影响下,2005年8月30日曾一度达到70.9美元一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这一天的石油交易都是按照这一价格进行交割的,实际上真正在这一价位形成的交易量非常有限。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真正按照纽约期货市场价格形成的交易量极为有限,大多数的石油交易是通过长线期货交易、份额油和长期协议实现的,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不大。
根据“边际效用”的法则,边际需求影响边际价格,边际需求量越大、波动范围越大,对边际价格的影响作用就会越大。在全球石油供需体制中,现货交易就是影响边际价格的边际需求。中国的巨大石油需求本应该更多的纳入全球长线供需体制,以回避油价的波动,也可减少对世界油价的影响。但是,由于肩负中国市场采购的企业无力驾驭国际期货交易,不承担平抑价格的储油义务,政策又隔阻了国内需求与直接与国际供应商进行长线石油交易的权利,这将导致中国的绝大部分需求都变成了直接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现货交易”,使国际炒家获得了巨大的投机空间,为国际油价据高不下推波助澜,也给“中国能源威胁论”创造了市场。如果我们将中国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简简单单地与国际市场挂钩,不仅无助于平抑稳定国际油价,而且可能招致更多的国际金融投机者进入石油市场炒作油价,不仅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会对中国企业和国家利益造成极为严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