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物内雷电防护已提高了要求,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成为考虑的重点。因此防雷工程成为一项多学科,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信息工程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采取综合治理、系统防护。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设计雷电防护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方兴未艾。智能建筑物普遍称为3A建筑,即它集成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以及辅之于实施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它是高功能、高效率、高舒适性的现代化建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物的建设向自动化、信息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微电子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渗透到智能建筑的各个应用领域,并且不断增大。建筑物内微电子设备繁多而且复杂,这些微电子设备通常属于耐过电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的弱电设备,最怕受到雷击。遭受雷击时,一部分能量(约50%)通过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泄入大地,另一部分能量则通过雷电流感应或耦合在金属管线上进入建筑物内破坏设备,因此,智能建筑的防雷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2、智能建筑雷电防护
探讨智能建筑物的雷电保护,必须对雷电进行了解,分析雷电是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渠道危害智能建筑物。
2.1雷击的危害
1)直击雷危害
直击雷造成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的破坏作用很大:
电效应:雷云对大地放电时,雷电流通过具有电阻或电感的物体时,因雷电流的变化率大(几十微秒时间内变化几万或几十万安培),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使电力系统的设施烧毁、导致可燃易爆物品的爆炸和火灾,引起严重的触电事故。
热效应:很高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能使放电通道的温度高达数万度,在极短时间内将电能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雷击点的发热能量巨大,可使金属熔化。
机械效应:雷电流作用于非导体上时,由于雷电的热效应,使被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压力,致使被击物体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爆炸,机械效应对非金属油罐存在极大威胁。
直击雷可直接作用在构筑物上,也可通过架空线路、露天的金属管路等途径侵入。另外,避雷装置接闪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体上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电压,可能对设备产生“反击”。2)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是指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对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危害:
静电感应:雷云的静电感应是指带电的雷云接近地面时,对导体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大量感应电荷不能迅速流入大地,从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即静电感应电伏,能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
电磁感应:雷电发生时产生很大的雷击电流,又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在其周围空间里产生交变电磁场,不仅会使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还会在附近的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等部位产生感应电流并侵入设备,使连接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设备遭到损害。
2.2智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雷电防护包括针对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以及针对建筑物内设备、人员的雷电波侵入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两大部分。
1)直击雷防护
依据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等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包括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若建筑物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则这部分可不予考虑或只进行适当的完善。
2)弱电防护
雷击发生时,大约50%的雷电流将沿接闪--引下通路直接泄放入地,频率成分非常复杂的雷电流快速通过引下线时会感应出极强的电磁场,建筑物中的管线相对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即雷击电磁脉冲),间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至少有50%的雷电流将沿着进出建筑物的管线泄放,对人员和设备构成直接威胁。因此,雷电波侵入与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已成为现代防雷设计的重中之重。其主要防护措施是:电涌保护器安装和等电位连接。
①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
在供电线路上安装电涌保护器,目的是为了将线路上的电压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通常,我们需要采取三级防护措施。
电源一级:将雷击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此级电涌保护器瞬间泄放入地,并将瞬间过电压限制在2.5kV以下。
电源二级:对第一级电涌保护器泄放后的线路残压进一步抑制,使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8kV以下,确保一般用电设备的安全。
电源三级:在重要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的前端安装带精细保护和噪声抑制电路的电涌保护器,将残压进一步限制在0.9kV以下,此外它还具有吸收非雷击导致的操作过电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