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题词:个人知识 知识管理 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个人知识整理的方法,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点,个人知识管理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个人知识管理是关于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以及利用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5年后他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身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同样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困境。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体,其中,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深刻的反映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应当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教师的隐性知识是自身建构的、动态的生成性知识,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同伴互动获得的。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师再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实效性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师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不考虑教师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因而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师教育形式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呼唤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育形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学习等方法都是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教师的个人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应是改革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思路。理由很简单,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个人知识的支配,那么优化和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就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然而有诸多因素阻碍了教师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1.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我国,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教师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
2.因担心失去对个人知识的垄断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做是私有财富以及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在业务和学术上,教师常常坚守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愿与他人合作。长期的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给教帅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在知识分享方面,教师仍得保守且不自然。教师常会有如下的疑虑:“假如个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那么我为什幺要与人分享,使自己受到威胁?”“假如我的工作是创造知识,那我为什么要用你的知识取代我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很担心,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自己就会失去在该领域的权成性和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知识共享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
3.对交流与共享知识的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追求的是考试分数、升学率,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主要是教材,教师的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创造性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发现新知识,而是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教师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比,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实施的可能性也较高。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管理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层含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探索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基本上,只要是与一般教学或是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都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搜集的范围。例如,教学计划、课程发展、活动设计、班级经营、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以及实录性资料,如相片、录音带、录像带与书面记录等。
2.评价信息。搜集到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评估,过滤掉无用信息。评价时不仅要评估信息的内容质量,而且要确定它与自身知识建设的相关度。
3.组织信息。经过评估得到有效信息后,需要有效的储存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以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组织信息可以采用大家熟悉的管理系统来实现。
4.分析信息。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归纳、综合出有价值的知识。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