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特工郑苹如

  生当尽兴,死须年少,莫等红颜老-----郑萍如
  
  ——中统特工郑苹如的故事——
  
  一口气看完了电视剧《旗袍》,及电影《色戒》。在网上开始搜搜相关的资料,发现这还是真正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真人真事,也希望拿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不能忘了那些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各个战线上的前辈。
  
  电视剧《旗袍》,电影《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色戒》,改编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其原形是一个在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中统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汉奸丁默村的事件。郑苹如在实施刺杀的过程中被中统上海区的负责人出卖,最终被枪杀。郑苹如1918年出生在一个名贵家庭,浙江兰溪人。他的父亲郑越原,又名英伯,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年加入了同盟会,可以说是国民党的元老级别人物,母亲是一个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郑英伯回国后,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还担任过江苏高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检察官。
  
  1937年7月,十九岁的她上了当时最负成名的《良友》画报封面,一举惊艳海内……像郑苹如这样的幸运儿,她们每天的生活不外就是逛大街、看电影,喝咖啡、买东西,定做件最时新的旗袍,参加个最时髦的派对,不断去结识门当户对的出色青年,唱唱歌、跳跳舞,谈谈情、说说爱,挑挑检检、欲擒故纵,不失时机地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气气派派地嫁出去。富足舒适平安幸福似乎命中注定地会永远伴随着她……
  
  但是,就在此刻,就在郑苹如在《良友》封面上春风得意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她母亲的祖国,向她父亲的祖国悍然全面开战!日军的铁蹄残暴地扫荡了中华大地,亿万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郑苹如的生活也完全可以和她同时代的其他聪明女人(比如张爱玲这样的大才女)一样。毕竟,没人会认为,救民伐罪、讨贼杀寇的责任应当由她这样娇贵柔弱的女子来担当。加上她还有一半日本血统,有一口流利日语。日本人打进来了又怎么样?她难道不可以照样过她的好日子,甚至过得比以前更好吗?
  
  什么战争不战争,侵略不侵略,屠城啊,三光啊……和她有什么关系!那弄堂里栀子花的清香仍旧,那百乐门夜舞会的旋律如常。每日清晨,她不照样可以倚窗倾听那街市叮叮咚咚的电车声;每日傍晚,她不照样可以抚键弹奏那钢琴如怨如慕的梦幻曲吗?
  
  可是,没想到,郑苹如不是那样的女孩子。郑苹如的家庭也不是那样的家庭。她和她的家人,包括他的父亲郑越原,他的母亲郑华君(本村花子),以及他的兄弟姐妹们,全都坚定地选择了抗日立场,坚决地投身到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
  
  二十岁的郑苹如成为重庆情报机构——中统的特工。专门负责搜集日本人和投降日本人的汉奸的情报。刺探和获取情报,对她这样有日本血缘,又有胆有识的绝色美人来说,真是轻而易举。凭着母亲的关系,她结识了大批日军高级将领,甚至还和当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和谈代表早水亲重攀上交情,又通过他结识了近卫文磨的儿子近卫文隆等人。甚至像汪精卫"将有异动"这样最重大的情报都是在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中被她轻轻拈起并送往重庆。郑萍如1938年岁末探听到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准备叛逃越南河内并要发表叛国投敌"艳电"的情报。由于重庆方面未能重视,汪精卫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后来,郑苹如的爱国热情沸腾到难以想象的高度。在近卫文隆对她一见钟情、堕入情网后,她自作主张地决定,绑架这位日本首相的儿子,以此要挟日本首相签署停战协议。她天真地想,把首相的儿子都控制在手中了,日本还能不作出停战的让步吗?
  
  重庆中统高层得知她的行动后大吃一惊,经再三斟酌,由于担心此举会把近卫文磨首相推向日本极端鹰派那一边,因此命令她立即中止行动。历史无法预测也不能重演,没人能知道,中统特工郑苹如的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中日战争的进程将会如何演进……
  
  郑苹如的一切行动都太顺利了:来自日本的血缘,象母语一样的自如的日语,聪明、大方、机敏、活泼,特别是青春靓丽、美貌无双,这几乎使她如入无人之境。日伪军政要人无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谁能想象这样一位天真无邪的小女子会是中统特工呀。如果不是中统一时冲动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她的特工业绩,很可能让佐格尔逊色;她的间谍生涯或许会让詹姆斯邦德汗颜。
  
  中统给她下达了刺杀汪伪集团特务头子丁默村的命令。郑苹如知道,丁默村是一个资深老牌特务,行踪诡秘,戒心极重,他设在司菲尔路76号的特工总部是个阴森恐怖的杀人魔窟。郑苹如并没把这一切放在眼里。她从未失风失手的经历,她从不知恐惧胆怯的性格,让她永远自信。唯一使她犹豫和迟疑的,是在这次行动她不得不使用自己的特殊武器——丁默村的致命弱点是好色。因此,现在惟一能有效杀伤他的就是郑苹如的美色。
  
  一个女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心中自有拂之不去的人影,她理所当然的要为他保持自己的纯洁和美丽。但是,她又是一个特工,到需要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使用她的全部资源来完成任务的时候,她应当怎么办?
  
  郑苹如刺杀丁默村的时候,张爱玲并未在上海,当时她是在香港读大学。她知道这件事情,是从后来上海各种小报的大肆渲染中获悉的。而后来,张爱玲和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的胡兰成交往,她从胡兰成口中得知了郑苹如施美人计的详细故事。而张爱铃一生的好朋友宋淇夫妇也曾明确表示过,他们曾经向张爱玲讲述过抗日时期,郑苹如等年轻人组织暗杀团的事情,张爱玲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于1950年写出了小说《色,戒》。经过近三十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张爱玲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漂泊的年代,郑苹如的大义和英勇,我们后人不应该也不能够忘记她,一个如花的美少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做出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