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在高一。闲逛中买了本《余秋雨散文》,读后内心涟漪不断。尤其书中《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和《酒公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陆续买了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最近,闲来无事,便把《山居笔记》又翻阅了一遍。
余秋雨先生为了写《山居笔记》,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投入到写作中,写了俩年有余。其认真的态度及坚韧的探求精神着实让读者感动。该书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头,以《历史的暗角》结束,11篇文章可谓篇篇精彩。书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夹杂着余秋雨先生超脱的才气,让人有心旷神怡,如坐春风之感。平心而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是很有价值的文化散文,值得我们细读深品。
在《山居笔记》这本散文集中,我最喜爱的三篇是《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和《遥远的绝响》。而我今天要说的主要跟《遥远的绝响》有关联的魏晋之风。
《遥远的绝响》主要是讲魏晋时竹林七贤的风流、风采、风度、风情、丰姿······说起魏晋,我们总说魏晋的风度,然而,说起风度,我们又不得不说竹林七贤之类的千古名士。正因为他们这些名士,才创造出了历久而不衰的魏晋之风。前人说得妙: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而我听说到这些魏晋人物则是在高一,是通过余秋雨先生那篇《遥远的绝响》初步了解他们的,真正是一见倾心,相见恨晚。
你看那会青白眼的阮籍,一个人驾着木车漫无目的地前行着。走到穷途末路之时,发现前方无路可走了,泪水便夺眶而出,接着便是嚎啕大哭。哭够了,又驾着木车调头而走,走到无路可走之时,又放声大哭。他这不是矫揉造作,亦不是标新立异。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呼喊,对生命的探望。然而,他天性的表达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他曾经喝醉了在隔壁酒坊里酣睡在别人小媳妇的脚边;他曾经为了一位兵家女孩不幸早逝而痛哭流涕,尽管素不相识;他曾经在听到母亲死讯的情况下,仍然镇定地下完棋才回家;他曾经为了躲避司马昭和他联姻,一醉就是俩个月······他的思想远远超出他所处的具体时代,是不被时代所容的,一生当然不如意,终年仅53岁。
我们再看那"龙质凤章,天质自然"的嵇康,他是何等的高雅和脱俗。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曾说: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这该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男人,论才华在子建之上,论相貌不输给潘安,论背景,他是曹操的嫡孙女婿。这样一位本可以一生无忧的人中之杰,却有着让人触目惊心的人生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挑战教条礼法,厌恶官场仕途。平时闲着没事了,打打铁,帮朋友种菜灌园,他信奉回归自然。有一天,权势赫赫的钟会专程拜访,他在专心打铁,头都不抬。有一回,山涛好心推荐他为官,他一怒之下写出了《与山居源绝交书》······真正的人中之龙,别样性情啊!嵇康曾经拜访过当时隐居的名士孙登,临别时,孙登大师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孙登的忧虑显然成了残酷的事实。嵇康39岁便被小人排挤而死。然而,他死的颇为从容,还当众弹奏了《广陵散》。
回眸二人一生行迹,不免令人唏嘘。无论是嵇康还是阮籍,他们一生都极尽天下癫狂之能事。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因为他们(竹林七贤)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了。"乱世风尘中,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能翻得了天吗?不能,当然不能。他们只能用病态的言行举止在乱世风尘中痛苦地,彷徨地挣扎着,为自己心中的真礼法,真自由,真性情,真人性坚持着,悲苦着,孤独着,凄婉着。此外,能为之奈何?他们按照心中的道路走下去了,然而,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路是对的。阮籍是不同意儿子阮浑加入竹林七贤的,嵇康死前在给儿子嵇绍的《家诫》中训诫儿子努力做一个庸俗之人。他们希望后来者走一条异于他们的路,一条平常,安稳的路,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嵇康,阮籍是竹林七贤的领袖,情趣相近,志同道合。而山涛之流只是一时的隐身而已,那个王戎既贪官又贪财。山涛王戎之流无论品行还是才学与嵇康阮籍相差甚远,不说罢了。
走进竹林七贤的世界里,才知道,嵇阮他们洁身自爱,为了真善美,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真礼法执着追求的精神既感人又可贵。他们的事迹,精神历经千年而不衰,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文章到这快要结束了,我望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曾在他的文章中找到心灵的归宿,然而,一旦合上书,内心便凄楚了,感觉自己赤裸裸地,孤独地立于尘世,有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感觉。周围极度的喧嚣与我在书中找到的宁静无情地猛烈地碰撞着,让我痛苦,让我迷茫,我不禁低头浅问:何时能心无挂碍,重返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