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衣粗食
刚刚搬家到县城居住的时候,我于这个城市是陌生的,这个城市里的一切都吸引着我,尤其是数不胜数的车。有些车,其实不能叫车,叫拖拉机,有四个轮子,一个小货箱,可以缓慢地颠簸着奔跑而已。倘若在文革以前,驾驶一辆拖拉机从街上跑过,那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今天的拖拉机,似乎都在田间地头,犁地的农民才用得着它们。一开始我很讨厌看到拖拉机在街头奔跑,它们嘟嘟嘟地吼叫着,冒着黑烟,卷起一路灰尘。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它们的主人——拖拉机手,我对他们不由起敬。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条马路铺好了路基,已经有了雏形,却突然停工了。于是,宽阔的场地成了拖拉机摆放和等生意的地方。马路因日久失修,也因拖拉机碾压,变得坑坑洼洼。这条路的变化,引起了多个部门的注意,交警,城管,运政,农机先后来驱赶过摆在这里的拖拉机。但这种费力不来钱的事情,各部门都想推诿,后来就听之任之。
有一次,小区门口修路,好几辆拖拉机轮番着拖运搅拌好的水泥浆。那种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感动了我。我趁他们休息的空挡和一位拖拉机手攀谈了很多。这是一个中等个子,身板结实的中年人,小名二狗。他是一位附近的失地农民,老房子已经被政府拆掉了,新房建设用地也审批下来了,可是钱不够啊。不得已,他买了一辆拖拉机给附近工地干活,希望早日赚够建房的钱。他还告诉我,在这座城里开拖拉机的人,大部分和他一样,失去了土地,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庭条件一般。
天色擦黑的时候,二狗才收工回家,工头邀请他一起吃顿饭,他摆摆手,拒绝了。我感觉奇怪,不就是一顿饭么?干嘛拒绝呢。后来我知道,其实工地上吃饭也是算钱的,5元一顿,价钱不贵,但足够一人一天的伙食费,大锅饭还邋遢得让人有些反胃。除非晚上还要继续赶工,要不是没有人愿意在工地吃饭的,二狗说。
一辆拖拉机一年可以赚多少钱,我不清楚。但我慢慢清楚了,驾驶一辆拖拉机的难和等待一回生意的苦。每天眼瞅着来来往往的人,你就不知道自己这天该去哪里,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可以回家。一天到晚,什么时候做事,什么时候休息,该到哪里去,全凭喊生意的人。没有生意的时候左顾右盼,有了生意的时候拖拉机把人颠簸得散架。更难受的是,夏天,火辣的太阳烤得等生意的人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刮得人瑟瑟发抖。但不管怎样,拖拉机手们都必须守候在马路上,一天也不能歇息啊,每歇息一天就要贴本啊。养路费,使用税,营业税,运管费,家庭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是每天必须的开销。
认识二狗后,我再次路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我留意起这里的生意来。今年的工地比往年少,加上很多建筑商自己购买了大型农用车,来喊生意的人越来越少,价钱也压得很低。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远方,对于一个城市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成绩显赫,可对于那些因此失去土地和失去家园的的农民来说呢?恐怕这是对他们命运的一种考验吧。"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这句话拖拉机手不一定学过,但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日复一日。
有段时间,县城边圈地建火电厂,这儿的拖拉机繁忙了起来,每天街头都有拖拉机载着河沙、水泥、模板嘟嘟嘟地跑过,那些拖拉机手个个被?得臂膀黝黑,身上沾满了污垢灰尘,甚至深更半夜都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忙碌是声音。有时候,一大早,我起来赶去上班,我就会看到拖拉机手兴高采烈地交谈着,一边啃着廉价的馒头,一边等活,或者和雇主通着电话。
关注的时间多了,我还认识了一个拖拉机手老铁,他50多岁了,一张苍老的脸。他说,他原来是生产队的拖拉机手,那时候他一天可以犁地10多亩。后来生产队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完了,他把拖拉机改装了一下,加了个小货箱,从田间跑上了马路。都一大把年纪了,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还颠簸着,怎么会受得了呢?然道,他再也没有别的门路了,还是他对拖拉机情有独钟呢?我多少有些疑惑。
老铁,接生意的时候总是让着年轻人,也有年轻人排挤他,他却总是乐呵呵,丝毫没有埋怨的表情。老铁很有"大人不记小人过"的风度。有一个下午,几个拖拉机手因为生意大打出手,老铁夹在中间,奋力挤开他们。最后,老铁大喊一声:"都是奔生活来得,有什么好吵的,哪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哪家生活不窘迫。为了几个钱,何必呢。"拖拉机手好像意思到什么,大家默默地离开了。
是啊,不为了生活,谁愿意干这种活呢?我想。
2009年,国家推行了费改税政策,本来这是拖拉机手的福音,可是这一年,县城到处开始禁止拖拉机通行。从此,城区再也看不到拖拉机嘟嘟嘟地奔跑。十字路口的拖拉机也销声匿迹了。
现在,十字路口修缮一新,路宽了,车更多了,路边摆放车辆也是禁止的事情。
我再也没有看到二狗和老铁他们了。不知道,他们的新房建好了吗,也不知道他们现在靠什么生活,用什么方式赚钱养家。
如果真的有佛,那就愿佛保佑他们心想事成、安居乐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