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系列之二
十二点具体建议
第一:选材切忌“撞车”。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重要区别,乃是在6月7日上午有数十万人(今年江苏近55万人)写同一道作文题,稍不留心,就会“英雄所见略同”、你写我写大家写,选材撞到一个地方去了。想想吧,当几十万考生反复向阅卷老师宣讲同一种“材料”时,那接受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只能是灾难性的!2007年考《怀想天空》时,本阅卷点向全国推荐了一篇“父子割麦”的优秀作文,它的第一个“拿人”之处,便是选材全国独一无二:在高考前两天的6月5日,这位考生竟然同父亲一起在烈日下割麦!苏南、苏北有吗?全中国有吗?没有!这时的高三学生均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爸爸要轻轻咳嗽,妈妈要轻轻走路,“小乖乖,别动别动,当心感冒……”哪里谈得上到骄阳下割上五六个小时的麦子?所以,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则题材时,心弦霎时间被震动了!这位考生的成功经验,值得今年的考生记取。
第二:依然“恳请”多写生动鲜活的“记叙文”,而且要尽量写自己,不要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只要把高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原汁原味地写出来,就有可能打动阅卷老师,争取高分。
第三:不要受作文命题“提示语”的心理暗示,集体无意识地扑向同一个写作目标。由于上上下下的原因,目前这种“提示语”依然少不了。我们力主取消这种“提示语”,但是三五年内恐难做到。这种“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把艰辛地考完“语文知识”之后心理疲劳已十分明显的考生,不由分说地引向同一个去处,造成前面所说的“撞车”事故。譬如,2006年江苏考《人与路》,文题前有一段文字,第一句是“有人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考生们一看便知,于是一二十万人一齐被这句话所吸引,下笔便是“鲁迅如何如何……走啊走,踩啊踩,踏啊踏,路就出来了”。
这样的作文,能赢得多少好感呢?怎么办?我们曾劝某些考生不看“提示语”、只关心文题,但考生均声称“不敢”。于是我们说,那就在看了鲁迅的话之后,立马想到今年会有许许多多高考战友跟着鲁迅去“走路”。咱可不受这种引诱,一定要另辟蹊径,就是不写“鲁迅”,就是不写“踩路”,哪怕写巴金、茅盾、托尔斯泰,也一定要回避“提示语”中的内容!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提示语”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命题“习惯”,你扭不过它!
第四:不要玩深沉,玩哲理,太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跟阅卷老师捉迷藏。高考作文少用“碧螺春”,多用“二锅头”。
第五:不要写莫名其妙的“科幻作品”。
第六:少写“故事新编”。因为“故事新编”特别难写,成功者凤毛麟角。
第七:不要写跳荡不已、不停分段、空对空抒情的所谓“散文”。
第八:不要在文题下写“题记”。
第九:命题作文不得再自我拟题,话题作文应当设计一个新颖的有意思的标题。
第十:千方百计写好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让人“一见钟情”。
第十一:书写必须清晰、美观、规范,一汪清水。
第十二:70分的作文应当确保用50分钟至60分钟的时间来写作,切切不可失控:只留下20分钟写作文!!!
宣讲完毕。祝2009年江苏考生心情好、文思好、文章好、成绩好!
2009年6月3日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高考阅卷老师为考生传授答题技巧
从2005年起,我省高考所有科目(除小语种外)实行全科目网上阅卷,主观题、客观题的答案经扫描后,由老师在电脑上评阅。
那么,在往年高考中,考生易出现哪些非智力失分因素?如何科学答题,才能拿到理想分数?昨日,记者采访武汉部分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请他们为今年的高考考生支招。
语文:字迹工整清晰 作文要写题目
支招人:薛宏祖(十七中高级教师,2007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
从阅卷情况来看,有4个不必要的失分点,考生要留心:
1.错位答题。少数考生答案“错位”,再用箭头标注,这反而造成两道题全部失分。“因为高考是网上阅卷,老师只能看到扫描后对应的答题内容,若出现错位,两道题都会失分。”考生一定要把卷面的大、中、小题号对应好,防止答案错位。
2.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高考试卷的第15题是默写填空题,按照要求,只要写了一个错别字,该空就没有分。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别字多,特别是同音(近音)错误字多。另外,有的考生笔墨太浓,扫描后字迹变成小黑点;有些笔墨太淡,扫描后很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字挤得太紧,这些都给阅卷带来难度。
3.忘写作文题。有些考生的作文忘了写题目(高考作文题目没写,直接扣分),或字数明显不够,这些无谓的失分太不应该。
4.写作与材料“分离”。有的考生没有处理好材料和题目的关系,把材料和题目割裂开来,文章中找不到材料的“身影”,这些都有偏题之嫌。
答题技巧
1.考生一定要注意选笔,字迹清晰,不要写得太挤,答题不要出现错位。
2.阅读题注意在相应答题区间,筛选重要词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归纳概括,用自己的话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
3.高考阅卷是分点给分,基于这样的评分标准,考生在答题时最好是分层作答,分条表述,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意思尽量多的答出来,不要抓住一点就洋洋洒洒、尽情发挥,却不及其余。
看题慢做题快 难题分步解决
临场作文常发生意外的情况,对此有一个心理准备,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很有现实意义。
问题一:看到作文题目心里就发慌
措施:
1、保持心理平衡
2、闭目养神做个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冲淡紧张情绪
3、反复默念考试题目,及时记下头脑中迸出的思维火花。
问题二:担心跑题,心里没底
措施:
1、将话题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一一进行分解
2、把题目中暗示的内容补充出来
3、确定哪些要点是主要的
4、将话题关键词语扩展成一个判断句,以此为作文中心
5、在作文中反复出现话题中心词
问题三:一时不知如何拟题
措施:
1、从话题材料中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标题,最好是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的
2、用文章的观点作标题,语言要简洁
3、暂定一个题目,等文章写好后再做修改
4、用切合文章主题的诗文名句做标题
问题四:不知选择哪一种文体
措施:
1、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2、选择自己有材料储备的文体
3、平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记叙文
问题五:难以开头
措施:
1、记叙文从悬念起笔
2、议论文从观点起笔
3、从简明材料引述中起笔
4、用设问引出话题起笔
问题六: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
措施:
1、从课本中找材料,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
2、从最近看到的电视、听到的新闻中找材料
3、从家庭生活中找材料
4、从身边生活中找材料
5、从语文教材中找材料
6、从眼前的语文试卷中找材料
问题七:想所创新,怕出差错
措施:
1、选择新鲜材料,给评卷老师以创新感
2、选择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等
3、换一个角度思考。一般人总是从正面表现话题主旨,你可以试着从侧面出击
4、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述分析材料
5、表述同一个意思,如果换一种廉洁,可以增添新意
问题八:不知语言如何出彩
措施:
1、采用短句子,句子过长容易拖沓,并且容易产生语病,短句显得精炼
2、多用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综合使用最好
3、多用对称句。注意骈散结合,显示抑扬顿挫
4、多用流行语。流行语活在广大群众的口语中,有亲切感,新鲜活泼
5、多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反复锤练,具有哲理性
6、多引古诗词
7、多用典故
8、多用描写。在记叙文中描写句多,语言就富有形象感,就会显得生动,有文学味道
9、多用抒情句
问题九:担心说理绝对,不深刻
措施: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及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附带一笔,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上复杂的事物,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讲述道理
3、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这件事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以这种结果来显示看问题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4、用哲理性语言揭示主旨,显示主题的深刻性
问题十:写到一半时想换一种写法
措施:
1、保留原有内容巧妙过渡
2、写议论文,想改写成记叙文,把议论文字转换为人物和心理活动或演讲、报告的内容,在关键之处加入适当的语言
3、写记叙文想改为议论文,以记叙材料为论据,把记叙内容转换为社会现象
问题十一:害怕写到中途卡壳
措施:
1、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2、确定好几个领起全文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
3、对提纲和关键句进行修改
问题十二:作文题和以前读过的范文内容相似或相同,想借用又不敢用
措施:
1、弄清楚考题与范文题目的裨是否相同,不能机械地套用
2、注意范文的时代背景和考题要求的差异
3、不拘泥范文,可借鉴形式、构思方式、语言表达技巧、关键句等,如果想借鉴故事情节,一定注意对原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以免被判为抄袭。
问题十三:文章要结束了,字数还不够
措施:
1、从另一个角度写一段,这一角度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要围绕中心(主旨)进行
2、对前文内容再进行挖掘或归纳。挖掘和归纳具有揭示文章主旨和总结全文意义
3、适当引用名言、歌词、诗赋等,为文章添彩
问题十四:做完基础题,时间不多,作文想写快一点
措施:
1、审题时注意勾画命题要点,提示自己在作文时突出这些要点
2、迅速列一个简要的提纲,避免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中断,保证文意畅达
3、立即记下思维中迸现的火花,不怕不连贯。有了这引起闪光点,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5、回忆以前读过的范文、写过的俄文想一想它们与高考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通之处
7、提高思维和收发室速度,但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卷面的整洁。
问题十五:写到中间,发现偏题
措施:
1、审视话题,审视自己已写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2、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话题焊接在一起
3、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强化话题意思,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文章结尾等处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适时点明主旨。
2009高考考前必读议论文范文6篇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鸿鹄高翔的羽翼。(由名言引出论点,扣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说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就找出许多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有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共产党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怎样读书?读高质量的书。)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没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怎样读书?始终如一地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信纸,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奋勤读,让书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由名言作结,回扣题目。)
学会舍弃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中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用自然现象起兴,引起读者联想。)
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亮出话题及观点。)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结合现实生活,做一般性的话题阐释,人要学会取舍。)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类似的选择。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以高尔基为例引出两种相反的舍弃,强调人生中需要学会正确舍弃,文意进了一步。)
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风格。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慨,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气量和胸怀,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怎样取舍?联想“六尺巷”的故事,论述了正确的舍弃需要高尚风格,层次更进一步。)
正确的舍弃,不会像随手扔掉废纸团那样轻而易举,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勇气有决心,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舍弃的过程是艰难的,尤其在忍痛割爱的时候。西蜀道上马嵬坡前,唐明皇赐死杨玉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用一个贵妃的死换得半壁江山的暂时安宁,也算是值得的。可是,“宛转娥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怎样取舍?联想赵武灵王与唐明皇的事例,论述了正确的舍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
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排比句段,由自然而人事进行联想陈述,既是总结,又是强调。)
我们应该学会舍弃。(回归话题)
魂兮归来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由自然现象引出话题“传统文化的迷失”。)
康德有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矜(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摆出现象。)
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分析原因。)
当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名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分析原因。)
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的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席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论危害)
魂兮,归来。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们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提办法,表期望)
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我们都知道定期要对自己的物品清理查点,哪些是生活必要的,哪些又是对生活并不太重要的,以此来决定对它们的取舍。其实生活也是如此,需要经常地清点,我们在清点生活的过程中,清点着生命。(以清点物品起兴,自然地引出清点生活。)
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而有限的,而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希望去做的事却是很多的,这个好,那个也不错,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总该对自己要做的事有所取舍选择,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最该去做,最想去做的事情上,专注而有目标,这样做事情才会有希望。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真的需要经常清点。(讲道理,重在阐释为什么要清点。)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草舍弃了活在大树的浓荫里,才生长得更加坚韧;小鲤鱼舍弃了平淡地游弋在水中,逆水前行克服困难,才迎来了最终跃过龙门的成功;居里夫人舍弃对享乐的追求,潜心研究,最终为人类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景润舍弃了安闲自在地作一件平凡的事,而胸怀大志,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中埋头苦干,实现了他多年的目标――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件事上,一个目标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理想的追求。(摆事实,为什么要清点。)
每个人都是多梦的,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设想,对要干的事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要明白的是精力有限,总会有取有舍,有失有得,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的追求才会有价值,有希望,即使到头来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也是成功的,因为,毕竟,他没有遗憾。(讲道理,为什么要清点。)
放弃了追求享乐,才能活得更好,更有价值;放弃了纷繁世事,才能集中精力去做大事;放弃了思绪乱飞,才能平和心境,追求自然;放弃了世俗的偏见,才能寻觅到久已失去的自我。所以,生活,真的需要经常地清点。(清点什么,怎样清点。)
评点:本文篇首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生活需要经常清点。第二、三、四段谈为什么要经常地清点。第二段指出因生命和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因而必须对生活进行经常的清点。第三段从自然界的小草、游鱼过度到人生的取舍,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学会取舍才能成就事业和梦想。接下去具体写我们应该如何清点生活,哪些需要放弃,哪些需要保留,论证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合理,最末三个排比段的运用,使结尾很有力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善良,成就你的蕙质良心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是的,世界很美,不仅是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有夏的朝云暮卷!,有秋的云霞绚烂,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为有善良的滋润,有关爱的呵护,有理解的支撑,有祝福的陪伴。(由诗句引出话题。)
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什么是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而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于是,眼看着那颗曾经晶莹的善良之心在红尘碧红之中慢慢被尘土侵蚀包裹,而后结成厚厚的茧,于是,我又不得不负载着这颗结茧的沉重的心孤独地在冷漠中艰难跋涉……(反面论证,为什么人要善良,因为人丢失了善良。)
当岁月的风尘将皱纹刻上人们的额头,将雪鬓迁上人们的青丝,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孤独与冷漠中逐渐老去时,在夕阳残照下,剥去心灵的坚冰,去打开心灵的一隅时,才忽而发觉没有了善良,没有了那颗原本容易受感动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躯壳和永无止境的疲劳与困顿。(反面论证,为什么要善良,因为人发现了自己的善良缺失。)
善良,是人生大厦的基础,是人性品质中的瑰丽珍品。拥有善良的人才会懂得去感激,去回报,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才会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执著,才会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的坚韧和那份“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与胸怀。(正面论证,为什么要善良。)
善良的人,即使没有巍峨高山的冷峻与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实与稳健;即使没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绚丽,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高洁与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庙堂之高来兼济天下,也可以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拥有善良,就拥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穿梭,也会永远来去从容,两袖清风。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进一步阐明,人要成为善良的人。)
小议"洋名热"
目前,一股"洋名热"正在我国悄悄地兴起,一些企业改头换面,为自己的产品打上洋名,什么"奥尼"、"奥丽丝"等标准洋名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也有一些热心的父母为子女取上"海伦"、"杰克"之类的洋名。
为什么会出现这股新热潮呢?首先要归根于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早在旧中国,洋货充斥市场,人们便与洋货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与"洋"又广泛接触,这洋包括洋货、洋人,当然也包括洋名,这样就加深了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一些厂家以"中外合资"的身份引以为豪,一些父母也以自己的孩子有个洋名而自觉不同凡俗,高人一等。
其次,由于人们崇拜洋名,某些企业乘虚而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给自己的产品打上洋名,以迷惑顾客,打开销路。
洋名扬名者有之。日本"松下"、"索尼"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中国很畅销;饮料"可口可乐"也深受群众青睐。这似乎是洋名在发挥优势。但中国"茅台"五粮液是上乘美酒,"茅台"举世闻名,"五粮液"誉满神州,而它们是地道的"土名"没有丝毫洋味。这样一来,洋名可以扬名,土名也可以扬名。
查取洋名无名者亦不乏其例。现在市场上某些产品的洋名,晦涩离奇,令人费解,甚至连它是食品名、服装名还是其他名都令人搞不清楚,这样的商品,人们只能敬而远之,更谈不上扬名了。当然也有些商品,名字又太土,令人自然不自觉地与过去那种落后产品联系起来(这当然是一种偏见),更重要性的是这些商品没有吸引人的独到的优点,因而没有扬名。
由上观之,无论洋名土名,它们都只是一个名称布局,其主要目的是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名是一个表面现象,是产品是否扬名的外因条件。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实",它才是名与实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内因。就一产品而言,指产品优劣;就一个人而言,指品德成就与贡献等。"松下"电器受青睐,这并非松下这一品名在起作用,如果单在脑中想"松下"这一音译名词,谁都会索然无味。但"松下"功能广、性能好、质量高,这一"实"才是松下畅销扬名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再如"贵州茅台"香味浓而纯正,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扬名。我们总不能说这名声归功于"茅台"这两个很普通的字吧?
同样,一个人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他的名字也一相干。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些伟人的名字并无特别之处,但他们的成就、贡献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被人们记住。相反,一些父母即使给孩子取一个外国总统的洋名,他们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成大器。
目前这股"洋名热"实质就是人们过分追求"名"而忽视了"实",颠倒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没有实哪来的名呢?名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有了很强的"实"的基础,也必然就会有名了。但愿这些头脑发热的人尽快清醒过来,不要过分追求那没有多在实际意义的"名",把心思放到"实"上来,做到名副其实,有实而后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