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学案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考点梳理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兼顾效率与公平

3、 财政收入与支出

4、 财政的巨大作用

5、 税收及其种类

6、 依法纳税

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 基本内容与要求:按劳动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的品,多劳动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重要性: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这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方式。

(2)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现单一的分配方式。(最终原因)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含义

1、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2、 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于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前提和基础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2)二者也具有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1)含义:效率优先是指优先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兼顾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结果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一,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时,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兼顾公平,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怎样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一,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一)财政

1、财政含义: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财政的通过国家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年度收支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在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预算执行的结果是决算。

(二)财政收入

1、含义:财政收入指国家通过一定形式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分配政策,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财政支出

1、含义:财政支出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按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

4、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

四、财政的作用

(一) 集中力量办大事

1、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3、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二) 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五、税收及其种类

(一) 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本质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无偿征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二)税收的种类

我国目前的税收按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按增值额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的重复征税,可以防止生产经营企业偷税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得额为征税对象,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具有“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显著特点。个人所得税不仅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六、依法纳税

1、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1)为什么?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公民在享受国家以税收为基础提供我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应税义务;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实现和增加财政收入。

(2)怎样树立自觉纳税意识?

一要依法自觉诚信纳税,把依法纳税看成公民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二是要增强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政策和使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2、违法税法行为及处理:我国当前违反税法的行为主要有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它们各有不同特点。

复习指导

【误区警示】

按劳分配不能理解为等量劳动一定会取得等量报酬。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动分配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在不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付等量劳动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报酬。这也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根本原因。

【知识拓展】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范围进行的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动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主体,从整个社会收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占主体,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结构看,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依然占较大的比重,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动分配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记忆要决】

对于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可以这样记忆:

(1)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特点――直接原因

【辨析比较】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与按劳分配的区别:第一,二者得以实现的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按劳分配是社会将个人的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三,按劳动分配的客体是个人消费品,而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仅仅是用于个人消费。

【联想发散】

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特点不同,按资本要素分配,突出强调“投资收益”,如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股票红利、股息,各种利息;按劳动要素分配,突出强调劳动者所得,如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的工人劳动报酬;按技术要素分配,突出强调“技术贡献”,比较典型的是科技人员的报酬;按管理要素分配,强调的是企业中的经理等管理者。

【误区警示】

(1)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指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指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即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它主要包括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及农村集体经济分配。

(2)目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不仅指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是主要形式,还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分配等方式。

【误区警示】

(1)注重效率,并不是不要公平,注重效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在再分配过程中必须兼顾公平。

(2)公平的收入分配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平均主义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平收入分配是指在分配过程中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于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误区警示】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仅认为二者是统一的,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对立性看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从统一性看: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从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理解。

【知识拓展】

依据当前分配制度与原则,对我国当前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样正确认识:(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克服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但是,对于社会成员之间差距过分悬殊的现象,也要加以调节,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为此,要通过倡导先富帮后富和其他调节措施,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辨析比较】

正确区分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

(1)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分配政策是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倡导先富帮后富,同时政府要对收入分配加以调节,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联想发散】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知识拓展】

对于财政含义的掌握应注意:

(1)财政的主体是国家,因此,财政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2)财政的目的是为实现国家对内外职能,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就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国家本身通常又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只有凭借政治力量分得一部分社会产品。(3)财政的本质体现一种分配关系。

【方法点拨】

理解财政收入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角度,从动态看是国家筹集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

【误区警示】

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实际上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知识拓展】

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有害还有是无害。一定经济范围内的财政赤字能够增加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要靠借债来维持,财政赤字规模过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知识拓展】

财政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因此发挥财政作用的必须依靠发展经济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支水平、方向、结构等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国家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辨析比较】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采用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过热、经济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采取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联想发散】

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其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知识拓展】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财政收入中的利润收入不具有固定性,债务收入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税收的无偿性充分体现了财政的分配本质,在税收的三个特征中它成为核心,税收的固定性保证了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当然,税收的固定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于税法不变而言的。

【辨析比较】对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

(1)区别 :纳税人不同,增值税纳税人是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或者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所得的个人。征税对象不同:前者是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后者是个人所得额。税率不同:采用比例税率,前者基本税率为17%,后者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作用不同:前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后者的显著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联系:都是我国的重要税种,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起到积极作用

【辨析比较】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异同:

(1)相同点:第一,都没有向国家缴纳税款;第二,都是违反税法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2)不同点:第一,违反税法的手段不同,偷税是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骗税是用欺骗方式获取国家税收的优惠的行为;欠税是拖欠;抗税是抗拒税法的规定。第二,偷税和骗税都比较隐藏,而欠税与抗税比较直接明显,容易辨别。

新高考大疏通

考点考题

考点1:按劳动分配为主体

【考题】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 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B、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D、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思路点拨】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和基本原则,B项首先界定了是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奖金和津贴”是对职工超额劳动的补充工资,也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故B应选;A项内容中,承包企业多虽多属于公有制企业,但年薪中含有“风险补偿内容”,不完全属于按劳分配;C、D两项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一通百通】这是一道基本概念考查题,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按劳分配内涵的理解。这里有两上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存在;二是分配的标准是劳动的数量与质量。

考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题】(2004、上海)据上海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中心统计,全市1300家认定转化项目企业中,科技人员持股总量逾5亿元,人均近50万元。科技人员的技术入股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经营成果分配

【思路点拨】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分配制度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科技人员入股是凭借自己的科技知识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选B,它并不是按照科技人员的劳动多少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A项不选;科技人员不一定投入资金,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C项不选;科技人员未直接从事经营,不是按经营成果分配。故选A。

【答案】A

【一通百通】做该类试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关键,找准切入点。上题中“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是该题的思维切入点,同时,还要准确理解我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及区别。

考点3 兼顾效率与公平

【考题】在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时,高一(1)班甲、乙两位同学对“公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同学认为: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要“兼顾公平”,因此,因此,应该消除收入差距,力求平均。乙同学认为:公平的分配不在于没有差距,只要差距不引起两极分化,能给人们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就仍是公平的分配。

你对两位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思路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认识。当前,我国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同时,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兼顾公平的措施,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只要对该原则有正确认识,就不难组织出该题的正确答案。

【答案】

(1)甲认为社会义收入分配要兼顾公平是正确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这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但认为公平就应消除,实行平均,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合适。(2)乙的观点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既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一通百通】该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解答好此类题目,一要对课本知识准确掌握,二是认识审题,理清思路。三是组织答案必须要条理,逻辑。

考点4 财政收入与支出

【考题】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长向大会作2005年财政预算报告,大会审议后,表决通过了报告。回答1―2题

1、我国国家财政是通过---实现的

①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② 国家预算 ③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计划

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因素是

A、 税、利、债、费的总和

B、经济发展水平

C、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D、国家的分配政策

【思路点拨】该题主要考查财政的实现形式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我国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计划,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因而第1题选C。第2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题干中强调是基础性因素,应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分配政策不是基础性因素。所以,A、C、D不正确,应选B。

【答案】1、C 2、B

【一通百通】做此类选择题关键要搞好审题,特别是题目设问方向和题肢。这就需要我们要做题时必须细心认真,而且做到不审题不做题,审题要细、准,这样才能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考点5 财政的作用

【考题】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多亿元。回答1??2题

1、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发放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这说明要想使财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A、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B、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C、关键是增加税收收入

D、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

2、中央财政的支持,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减少了农村的贫困人口。这说明

A、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B、财政可以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财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高一切保障

D、财政是国家重要的行政调控手段

【思路点拨】该题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第1题中,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A项符合题意。C、D是A的具体要求:B项错误,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第2题中,C项太绝对;D项错误,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A  2、B

【一通百通】本题告诉我们:要在关注社会现实过程中学习教材基本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对题肢的选择与排除首先要明确题旨,弄清关系;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必须准确。

考点6:税收的特征及种类

【考题】为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对西部从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外商及国内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的政策。这一税收政策体现了

A、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特点

B、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 税收并没有固定性

【思路点拨】国家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的政策,可以吸引外商及国内企业将资金等经济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所以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项观点错误,A、B两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一通百通】解答材料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中心,也就是审题时明确题干主旨,然后根据题目主旨来找对应选项,当然对选项要逐一分析,审明题干与题肢的关系,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7:依法纳税

【考题】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决定,从2004起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在于

A、 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

B、 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

C、 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D、 解除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思路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涉及取消农业税的目的及税收的作用等。题中“在于”一词表明本题要求选出逐步取消农业税的目的,A、B、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故选C

【答案】C

【一通百通】从宏观上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作出评价。解决此类题要注意:一要认真阅读材料体会命题意图及考查方向;二要排除错误题肢。做到这两点就会明确选择和取舍的方向。

举一反三

【变式考题1】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 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

B、 按劳分配实现程度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

C、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利益相关

D、 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结合在一起

【答案】B 生产决定分配,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不仅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B项正确;A、D正确确,C项混淆了经济利益与经济效益,故选B。

【变式考题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的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包括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②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按劳分配分配必然性的识记能力。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而不是直接原因,因此②不正确,第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考题1】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个体劳动所得 ②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③农民承包土地所得④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该题主要考查对生产要素分配与人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认识。只要抓住题干设问方向,就不难排除②③,因为这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因此①④,故选D。

【变式考题2】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②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③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④ 都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该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③项具有迷惑性,只要仔细审题,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就不难选正确答案C。

【变式考题1】在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中,既要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防止平均主义,又要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为此要

A、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通过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加以调节

【答案】B。题目强调的是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与题意无直接联系;C强调坚持效率优先,D强调兼顾社会公平,均不全面。B项符合题意。

【变式考题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基础 ②讲效率就是要拉开差距

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④讲公平就是要消灭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A。该题主要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是统一的。讲效率就是优先发展生产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因此②不正确;讲公平就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使分配结果能促进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是要消灭差距,因此④不正确,故选D。

【变式考题1】我国组织财政的收入的基本形式是

A、收费 B、罚款 C、国债 D、税收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收入来源的理解。 国家 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A、B、C三项均占有很小的比例,故本题应选D。

【变式考题2】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B、财政赤字状况

C、国家预算的合理性

D、税收收入

【答案】A。该题主要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B、C不正确;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政收入中上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大、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而不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所以D项不正确,故选A。

【变式考题1】2003年以来,我国遭受的“非典”和“禽流感”袭击,第一次把公共卫生问题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国家花巨资防治这些灾害,这说明

①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② 财政能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③中央财政重视卫生事业的支出 ④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该题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国家花巨资防治这些灾害充分体现了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能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央财政重视卫生事业的支出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保证。并不能说明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保证,因此, ④不选,故选A。

【变式考题2】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措施,加大对农业财政支持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A、调节资源配置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现经济监督 D、巩固国家政权

【答案】B。C、D两均不符合题干要求,可以排除;国家通过对财政方向、结构的调整的控制,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A、B两项相比较而言,B项更准确一些,故本题应选B。

【变式考题1】全国各级机关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指示,增强税务稽查力度,查补税款超过2000亿元,这一事实说明

A、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 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C、 税收具有强制性,靠国家政治权力强征收

D、 欠税是纳税人超过了税期的行为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材料中心思想是国家税务机关加大对集贸市场税收稽查力度,查补了巨额税款,从而说明税收具有强制性,A、B、D均与题干无关。

【变式考题2】某些企业和个人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涂改、伪造出口退税凭证,骗取出退税。其错误和危害是

A、 违背了税收的无偿性原则,导致税收流

B、以欺骗方式逃避纳税,导致税款拖欠

C、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导致税收流失 D、拒不缴纳税款,扰乱了进出口秩序

【答案】C。题目主旨是骗税的危害,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考题1】税务部门在“共铸诚信”活动中,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是因为我国的税收

①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征收的 ③ 是为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服务的 ④是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该题主要考查对我国税收的认识。②项不合题意,①③④正确,故选C。

【变式考题2】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又一项重大改革。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够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因为

A.农民可以少纳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可以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答案】C。该题主要考查我国税费改革的目的。A、B、C均错误,我国进行税费改革有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