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都属于回忆性、纪念性的精品。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抒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显示着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抱。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三•一八惨案”相关事件的回放及对刘和珍的生平事件的回忆,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政府及无聊文人的愤怒,警示人们勿忘烈士的鲜血,提倡理性而有效的斗争。
《小狗包弟》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小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作者在朴素、平淡的回忆中,流露出警人心魄的自省与忏悔意识,启发读者对那场浩劫及人性善恶做触及根本的思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阅读写人记事的散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事件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领会文章主旨。
写人记事的散文有时记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件,有时只是一些生活片段。通读全文后,首先要看文章所写的核心事件是什么,或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写了哪些片段。然后要透过这些片段或核心事件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品质,分析作者借此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社会观照。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只是记叙了与刘和珍交往的几次印象,描写了烈士遇难的几个特写镜头,阅读时只有抓住这些,我们才能感受到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才能感受到请愿群众是怎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才能感受到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小狗包弟》是以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为核心事件的,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阅读时只有抓住了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领会文章主旨,才能认识到”文革”所造成的人性扭曲,才能感受到巴金先生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
2.借助分析写法,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经典的作品在写法上各有各的妙处,语言各有各的风格。鉴赏写法、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略作者独运匠心的过程。《记念刘和珍君》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全文毫无“低诉微吟”的调子,感情深沉而热烈,对革命青年的爱与对反动派的恨交织在一起,议论性与抒情性融会在一起。阅读时如果能揣摩鲁迅先生以感情起伏结构文章的根由,无疑就抓住了解读该文的关键。《小狗包弟》以小见大,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将“伤感――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的情绪流程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阅读时如果能揣摩作者蕴含在所述故事中的深厚感情,抓住以情驭事的写作特点,无疑就是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的渊博、性情的自由洒脱。阅读时如果能品味其风趣幽默、生动传神、富有感情的语言,体会抓住人物传神之处寥寥几笔、生动地再现人物形象的妙处,无疑也有助于我们感受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对梁任公先生的深深敬意。
3.咀嚼涵咏,力求产生心灵共鸣,提高思想境界。
品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品人的过程。优秀散文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营养,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作者的人格魅力,都应当深入挖掘、细细分析、真情感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鲁迅的刚正不阿,巴金的忏悔意识,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涵咏玩味。
7 记念刘和珍君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下劣( ) 虐杀( ) 浸渍( ) 绯红( ) 菲薄( ) 殒身不恤( )
惩创( ) 不惮( ) 攒射( ) 尸骸( ) 立仆( ) 长歌当哭( )
2.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蔼――骜――喋――
霭――骛――牒――
戮――涤――翼――
戳――绦――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________。
②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________。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________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A.徘徊 冷落 竟B.徜徉 寥落 却
C.徘徊 寥落 竟D.徜徉 冷落 却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该词语另造一个句子。
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至于这一回……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了哪四种修辞方法?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好的一项是( )
①听说,她,刘和珍,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②听说刘和珍君她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④(而且)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所以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7.填空
①鲁迅,原名___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白话小说叫__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__。
②《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陶潜,自号________,世称________,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不为五斗米折腰,与官场决裂,长期隐居田园。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_______________
②有恶意的闲人: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至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段末“其中”的“其”指的是( )
A.像煤的形成那样所必须经历的漫长的岁月。
B.像煤的形成那样最终所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
C.在历史进程中所常见出现的那种无谓的牺牲。
D.为人类进步而必须付出的那些大量的牺牲。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用意?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默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1.鲁迅先生在文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幸福实在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有人认为幸福只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有人认为幸福只在于不倦追求的过程之中;有人认为幸福必须有金钱做基础,有人认为幸福一定要以爱为前提;有人以奉献为幸福,有人以索取为幸福;有人享乐为幸福,有人以奋斗为幸福;有人羡慕着别人的幸福,有人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你的幸福观是什么呢?请你拟写一条格言,阐释你对幸福的理解。
要求:①格言必须为原创,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③不超过30个字。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结合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不少于150个字)
8 小狗包弟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款待( )揪回来( )抚摸( )作揖( )
拍摄( )厌倦( )斥骂( )解剖( )
2.下列两个字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揖――珊――歉――赁――
楫――姗――赚――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尾乞怜,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B.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C.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D.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5.填空
巴金,1904年生,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________》,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________》(5集)。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1.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巴金与包弟的故事侧重点有何不同?两相对照,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哪些故事表现了包弟的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包弟的可爱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金在送走包弟后为什么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你能够体会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的心情吗?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说真话之四(节选)
关于说真话,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人说现在的确有要求讲真话的必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并不存在说真话的问题。我虽然几次大声疾呼,但我的意见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也只是以说真话为自己晚年奋斗的目标。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你。倘使意见相同,那就在一起作进一步的研究;倘使意见不同,就进行认真讨论,探求一个是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近年来我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些古装的地方戏,戏中常有县官审案,“大刑伺候”,不招就打,甚至使用酷刑。古语说,屈打成招,酷刑之下有冤屈,那么压迫下面哪里会有真话?……
奇怪的是有些人总喜欢相信压力,甚至迷信压力会产生真言,甚至不断地用压力去寻求真话。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我在十年浩劫中遇到的所谓造**派,大部分都是这样。他们的办法可比满清官僚高明多了。所以回顾我这一生,在这十年中我讲假话最多。讲假话是我自己的羞耻,即使是在说谎成为风气的时候我自己也有错误,但是逼着人讲假话的造**派应该负的责任更大。我脑子里至今深深印着几张造**派的面孔,那个时期我看见它们就感到“生理上的厌恶”(我当时对我爱人萧珊讲过几次),今天回想起来还要发恶心。我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封建官僚气味?!他们装模作样,虚张声势,惟恐学得不像,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封建官僚还只是用压力、用体刑求真言,而他们却是用压力、用体刑推广假话。“造**派”用起刑来的确有所谓“造**精神”。不过我得讲一句公道话,那十年中间并没有人对我用过体刑,我不曾挨过一记耳光,或者让人踢过一脚,只是别人受刑受辱的事我看得太多,事后常常想起旁听县官审案的往事。但我早已不是六七岁小孩,而且每天给逼着讲假话,不断地受侮辱受折磨,哪里还能从容思索,“忆苦思甜”?!
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早已把真话丢到脑后,我想的只是自己要活下去,更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于是下了决心,厚起脸皮大讲假话。有时我狠狠地在心里说:你们吞下去吧,你们要多少假话我就给你们多少。有时我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有时我又因为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而原谅自己。结果萧珊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想委曲求全的人不会得到什么报酬,自己种的苦果只好留给自己吃。我不能欺骗我的下一代。我一边生活一边思考,逐渐看清了自己走的道路,也逐渐认清了“造**派”的真实面目。
……“四人帮”终于下台了。他们垮得这样快,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沙上建筑的楼台不会牢固,建筑在 上面的 也不会长久。爱听假话和爱说假话的人都受到了惩罚,我也没有逃掉。
(节选自巴金《随想录》)
7.作者自己在文革中“讲假话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请你分条概括作者现在要讲真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中“青出于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意,在文中 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探究应用】
1.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正如高建国在《深情中吟出的忏悔》中写的那样:“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请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伤痕文学”作品并查阅相关文学评论,谈一谈你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评价。
2.(选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生命》的文章,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谈谈你对全文的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
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
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北平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显宦( )叱咤( )莅校( )迥乎不同( )
精悍( )蓟北( )激亢( )涕泗交流( )
2.下列两个字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履――襟――洪――芒――
覆――噤――宏――茫――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5.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并造句。
①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差别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眼泪和鼻涕交流在一起。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②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③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④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⑤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⑥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四段写道“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对梁任公进行了哪些细节的刻画?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梁任公的演讲有什么特点?(从开场白、声音、内容、表情四个方面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幺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做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7.贝多芬为什么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探究应用】
梁启超自谓:“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办《新民丛报》)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学者、文人,如李大钊、周作人、胡适、鲁迅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梁实秋也深受其影响。联系课文,查找资料,结合实际谈谈“笔锋常带情感”对你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有什么启示。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菲薄(fěi)寥落(liáo)倘使(tǎn?)洗涤(dí)
B.踌躇(chú)桀骜(ào)诧异(chà)博闻强识(shí)
C.尸骸(hái)攒射(cuán)叱咤(zhà)激亢(kàn?)
D.喋血(dié)精悍(hàn)戊戌(xū)熙熙攘攘(rǎn?)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C.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D.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尽管赵本山的小品《策划》因涉嫌抄袭被不少观众指责为“炒冷饭”,但节目播出后,小品中的台词“太有才了”、“白云飘飘”、“下自己的蛋让别人去说吧”等迅速走俏全国。
B.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清晰、明确的是非界限是一个人道德操守的底线,是一个群体团结向上的基石,更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标志。
C.经过一番重新洗牌之后,2007年中国足球顶级联赛3月3日粉墨登场。且不论球市如何冷清,从足球本身而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中超联赛的格局变化还是值得关注。
D.目前,不少电视台热播的鉴宝类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少数鉴宝专家为了鼓动观众,对良莠不齐的真品、赝品,一味估出高价,严重扰乱了收藏品市场。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又听到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方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方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方面觉得毛骨悚然,一方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笔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笔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菌。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下面一项研究的结论。(不超过35个字)
对哥斯达黎加4000余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一半人具有让“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遗传特点,被认为是“‘咖啡因’代谢缓慢者”。这些人喝咖啡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另一半人则有相反的遗传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的身体能迅速对“咖啡因”进行代谢,喝咖啡反倒能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一位参与研究的人说,此项发现能解释为什么早先那些检验“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8.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9.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角度: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角度: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角度: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③前后呼应。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写作练习。
14.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方程式,给我们条件,要我们去求解;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材料,让我们去分析;也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跑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论证已知,寻求未知。
你认为成长是什么?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积累整合】
1.liè nüè zì fěi yǔn chuān? dàn cuán hái pū dàn?
2.
和蔼桀骜不驯喋血屠戮
暮霭好高鹜远通牒戳穿
洗涤羽翼
丝绦希翼
3.C(“徘徊”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徜徉”悠闲自在地行走,“徜徉”侧重于悠闲自在;“冷落”指冷清、不热闹,“寥落”指稀少;“竟”指出乎意料,“却”表转折)
4.①释义: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造句:略。
②释义:到处都是帮凶。造句:略。
③释义: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造句:略。
④释义: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造句:略。
5.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6.C(①③句都运用了短句,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悲愤情感。)
7.①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②东晋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感悟鉴赏】
1.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②指陈西滢之流
2.“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3.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
4.D
5.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6.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7.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8.BD(A项说“文章从追悼会……气氛烘托到极致”,实际情况是这里的描写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并非写作的高潮。文中“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从下文来看,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因而C项错误。E项中“蕴涵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错误,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寄托的首先是哀思,再就是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如“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句即可证明。)
9.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正确答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就需要我们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刘和珍评价性的语言,“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把这些评价性语言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10.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在文中作者写到自己时使用了以下语句,“烛光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可见,作者把自己定位于渺小,这和刘和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1.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思想情感,同时抓住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探究应用】
(略)
8 小狗包弟
【积累整合】
1.kuǎn jiū fǔ yī shè juàn chì pōu
2.调:diào(调动)tiáo(调和)创:chuān?(创伤)chuàn?(创造)
3.揖 作揖 珊珊瑚歉 歉意 赁 租赁
楫 木楫 姗姗姗来迟赚 赚钱 贷 贷款
4.A(应为“摇头摆尾”)
5.李尧堂 芾甘《雾》《雨》《电》《家》《春》《秋》《寒夜》《随想录》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1.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的作用。
2.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两相对照,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3.包弟干干净净,而且有讨人喜欢的本领,它不咬人,能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也感兴趣。“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
4.包弟越可爱,更应该得到人们的爱怜。可是在险恶的环境之下,疼爱它的主人并没有保护好它,最终包弟死在了解剖桌上,这更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负疚感,使得主题得到了凸显。
5.轻松: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沉重: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让与自己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惨遭厄运,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6.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谴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终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却的重负。这样的自遣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7.当时在“四人帮”的重压下说谎已经成为风气,作者为了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也为了让自己要活下去,所以不得已在某些场合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8.抚平自己因曾说了假话而造成的心灵创伤;对得起知识分子的良知;不能欺骗下一代。
9.造**派比满清官僚推广假话更厉害。
10.谎言 权势
【探究应用】
(略)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积累整合】
1.huàn chì zhà lì jiǒn? hàn jì kàn? tì sì
2.bǐn?:屏息 pín?:屏风 chǔ:处心积虑 chù:一无是处
3.履:步履襟:胸襟洪:洪水芒:光芒
覆:颠覆噤:噤若寒蝉宏:宏大茫:苍茫
4.C
5.①成语:叱咤风云造句:(略) ②成语:迥乎不同造句:(略) ③成语:博闻强记造句:(略) ④成语:涕泗交流造句:(略)
【感悟鉴赏】
1.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吸引人,抓住了听者的心。
3.率直,真诚,有热心,有强烈的爱国心。
4.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5.主要的细节描写有: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这些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6.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7.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8.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9.“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10.(答案略,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贝多芬生平及当时人对他的一般看法的情况下来写。)
【探究应用】
(略)
单元达标
1.B(博闻强识zhì)
2.A(犹→尤)
3.B(B项,“处世”是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界限”有不同事物的分界之意,可说“是非界限”。A项,“炒冷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的内容,使用正确。“走俏”,指商品销路好,此处应改为“走红”(受欢迎)。C项,“粉墨登场”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感情色彩不符。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使用对象有误。)
4.B
5.A
6.⑤③②④①
7.“咖啡因”导致或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取决于两种相反的遗传特点。
8.示例: ①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披一蓑细雨;或在除夕,将一锅锅水饺,煮成万代永传的顺顺当当与和和美美。 ②唯在除夕,江南江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③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共品一块蒸糕;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9.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②以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朝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0.要点: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但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11.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个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12.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13.提示:(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
(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
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