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二语文组
留意事项:
1.本试题分 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作答时,将1-6,15―17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处,其他答案写在卷子后面的答题区。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回传统的***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气力。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题目,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回传统。固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往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奠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贸易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假如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回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正是考验人们聪明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奠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贸易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回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回传统的***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气力,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往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往,博者适至,血偶?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 “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势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 [注]①?(wò):沾污。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回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终极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薛奎,但终极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冷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回。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往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年龄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经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往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扼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回往来兮辞》)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往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往来兮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间隔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尽看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往,神魂都贯注进往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模糊,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线人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泛论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连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未几,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经常态度严厉,态度颇为严厉,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专心的闲谈,假如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聚精会神。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态度严厉,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shti/">作文。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随着向导走就行。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有人几乎愤怒了,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间隔。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边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惫,情绪一直很高昂,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冷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9.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往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回”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
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由于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
③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6分)
(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往谈。从阐发的要点是否公道全面上考虑给分。)
15.C(断词取义。“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该句中裁判对篮球宝贝只有“愤恨”,而不存在“畏惧”)
16.B(A搭配不当,将“跻身”改为“达到”,以与“水平”搭配,或将“水平”改为“行列”。 C 语序不当,“唯一”应为“获得”的状语,而不是“全票”的定语。D成分残缺,“人们只要……是否发热”中三个分句的主语依次是“人们”“镜面上”“人们”,由于中间一个分句的主语已换成了“镜面上”,所以第三个分句主语“人们”无法承前省略,必须补上)
17.A(以题干中的句号为界,①⑤⑥是对会徽表面构图的诠释,②④③是对会徽深层寓意的诠释。①⑤⑥三句可依照“运用……”“构成……”“象征……”的动词提示排定逻辑语序,②④③三句可依照“既”“又”“还”的关联词语提示排定分句语序)
18.其间唯一的关联就是好奇心和探索的乐趣。
19.①立足本职岗位,勇担社会责任,堪称华夏“脊梁”。
②关爱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尽显大爱情怀。
③用执着化平凡为伟大,堪称“雷锋”传人。(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审题:没有目标的奋斗是盲目的,再多的耐心也会被消磨,再强的信心也会被摧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想,并将其分解成每阶段都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希看就会一直在前方向你招手,直到终点。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土,就任参加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以为你可以用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逐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往返复,皇上以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君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毫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重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