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项复习

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
专题四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考点核心整合
1、人体的稳态
⑴内环境三种组分间的关系

⑵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①水的平衡
②无机盐的平衡
Na+、K+的平衡:Na+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⑶血糖平衡
①血糖平衡

②血糖平衡调节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激素: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使血糖下降――胰岛素
调节过程:

⑷体温及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的缘故,而这种动态平衡的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例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Na+主要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而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人体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肾、肺、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排出,只是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排出的水不易察觉。答案为C。
【例2】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解析: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保持人体温的相对恒定。答案为D。

★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1――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综合题型
【例3】(’11天津)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为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牛乳汁和血液的部分成分比较。

⑴乳汁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其中的K+ 可通过 方式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
⑵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 。
⑶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 。
⑷合成乳糖是葡萄糖主要来自血浆,还可利用表中血浆的 转化而来。
⑸图表中,不能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 ,在牛乳房出现炎症时,该物质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 ,该物质的作用是

2、人和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
⑴激素调节
性质激素体内来源主要功能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素肾上腺促进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肽 和 蛋 白 质 类 激
素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影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胰岛素胰岛
(B细胞)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肝糖元的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胰岛
(A细胞)加速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抗利尿激素垂体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和血压上升
类固
醇醛固酮肾上腺促进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K+排出,有保Na+排K+作用
⑵内分泌腺的调控关系

⑶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

⑷相关激素间的关系

⑸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法、阉割―移植法、注射法、切除―注射法
(注意: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⑹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它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⑺兴奋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其实质为局部电流的传导。神经纤维在刺激前,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而刺激后,受刺激部分细胞膜的电位变成了外负内正,引起兴奋,且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此局部电流又导致新的膜电位变化。


⑻理解突触的有关知识
①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递质。突触间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很狭小的空隙。
②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③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方向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

★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例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B处刺激时,兴奋按2→3→4→5方向传导,肌肉收缩;刺激A处时兴奋按4→5传导,肌肉收缩。所以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说明药物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影响;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反向传导,所以不能证明药物的作用;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出现了障碍,药物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答案为A。
【例5】(07全国卷I)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故C项是正确的。答案为C。
【例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电位变化并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势为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外负内正),当兴奋向前传导后,原兴奋部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而不是零电位。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答案为A。

★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2――有关下丘脑方面的综合题型
【例7】如图所示,表示高等动物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被称为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枢纽的器官是 。
⑵该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物质①的名称是 。
⑶当恒温动物处在寒冷环境中图中激素③分泌会增多,使代谢加强,使产热量增加。这种调节过程是一种 调节。
⑷当切除某动物的甲状腺后,体内的激素甲、乙会发生变化,从第三周开始注射激素甲,激素变化如图B所示,则图B中甲和乙分别表示图A中的 。
⑸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缺碘时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原因是
,从而使甲状腺增大而导致大脖子病。
⑹在动物体内激素之间的分泌是相互影响的,试述激素②与③之间的关系:

题型3――有关神经调节的综合题型
【例8】如图是电子显微镜下的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⑴当④ 受到外来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其传导方向为上面选项中的 。
⑵结构⑤ 的形成与 (细胞器)有关。
⑶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③ 时,会导致⑤释放 到[ ]
里,并扩散至[ ] 上,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4、免疫
⑴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①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皮肤和黏膜等的屏障作用,来阻挡和排除病原体。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通过体液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抑菌、杀菌以及吞噬等作用,来抑制、消灭病原体。
②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的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这种免疫的特点是出生后产生,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其物质基础是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的淋巴系统。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⑵免疫系统疾病
①过敏反应
原理: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不会破坏细胞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病例: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荨麻症等。
②自身免疫病
原由:免疫系统不能正确分清“自我”和“非己”成分,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围攻,造成对自身组织和器官的伤害并出现病症,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免疫缺陷病
原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病例:艾滋病等。

★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例9】(07全国卷Ⅱ)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答案为A。
【例10】(07全国卷I)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解析:病菌进入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破裂,抗原被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答案为D。

★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4――有关人体免疫与健康的综合题型
【例11】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研究表明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体――禽流感病毒大约是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⑴禽流感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于 中,这类病毒易发生的突变与
有关。
⑵禽流感与“非典”都是一类传染性疾病,其侵入人体细胞的主要过程包括

⑶当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可能引起人体产生 反应,并且在病愈人体的血清中可能发现相应的 ,与这类物质形成有关的细胞有

5、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浓度生理作用 二重性 实践应用
低浓度
(适宜) 促进果实发育
促进植物生长
促进植物发芽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培育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高浓度 顶端优势
抑制植物生长
抑制植物发芽①果树整枝修剪,棉花摘心
②田间除草
③根的向地性

6、植物向光性、茎的背地性生长与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理
⑴我们以胚芽鞘的尖端为例来解释植物向光性的有关问题,首先要抓住两点:①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②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部。当把胚芽鞘尖端去掉(或用云母片把尖端与下部分隔)后,下部将停止生长。其次要掌握该类实验的生长素运输的实质。
①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即向光性;
②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③感受光刺激的敏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④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
⑤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⑦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⑧合成生长素不需要光。
⑵向光性生长,作图解分析如下:
如图A:在自然光线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图B: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尖端感受到光的刺激,所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向下运输后,下部背光侧的浓度比向光侧高,背光侧生长得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从上述分析可知:植物向光性的实质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内部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从而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的快。)
⑶茎的背地性生长与根的向地性生长:茎的背地性(负向地性)与根的向地性原理: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植物水平放置时,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地侧生长素分布少。由于根和茎生长所需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产生了不同效应。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抑制其生长(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敏感),背地侧少(约占1/3),促进生长,结果表现为根的向地性,茎则正好相反,表现为负向地性。

7、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名称合成的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
细胞
分裂素根尖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是最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萌发;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的
各个部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成熟的果实含量最多促进果实成熟;促使器官脱落

8、无籽果实的产生
⑴无籽蕃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蕃茄花蕾而获得;
⑵无籽葡萄: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可诱导单性结实,形成无籽果实;
⑶无籽西瓜: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三倍体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当然也需要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⑷香蕉:由于减数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和卵细胞,因而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

★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例12】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籽番茄 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 D、促进插枝生根
解析: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农业上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③防止落花落果。种子寿命的长短与种子自身新陈代谢强度有关,农业上常通过晾晒使种子干燥,由于自由水大量减少,种子的代谢最弱,从而延长种子的寿命,因此与植物生长素无关。答案为C。
【例1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051015202530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013.526.246.553.653.743.0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得出,当2,4―D浓度为0时,无番茄果实产生,当2,4―D浓度不为0时,有无籽果实产生,说明2,4―D浓度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生理作用;根据数据还可知,当2,4―D浓度为20―25 mg/L时,其促进果实发育的效果最为显著;表中数据未反应出2,4―D抑制果实发育的作用;没有进行2,4―D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比较,因此,不能得出“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结论。答案为D。

★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5――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综合题型
【例14】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加有激素,下表是培养基中两种植物激素在不同比例时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其中6―BA是细胞分裂素,IAA是生长素)
实验组别1234
激素种类及
激素浓度关系6―BA6―BA>IAA6―BA=IAA6―BA结果产生愈伤组织组织块分化出芽愈伤组织生长愈伤组织生根
⑴促进愈伤组织产生的条件是 ;愈伤组织生长的条件是 。
⑵芽的分化条件是 ;根的分化条件是 。
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脱分化可用的激素组合是实验 和实验 中的激素浓度关系,再分化时可用激素组合是实验 和实验 中的激素浓度关系。整个实验表明,植物的生根、发芽等生命活动是 的结果。
⑷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除激素外,还必须含有 ,它的成分至少应该含有 、 等。
⑸判断愈伤组织是否产生,依据是看是否产生了 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