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高考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
――老舍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高考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作家要写熟悉的生活,曹雪芹、老舍、巴金、曹禺,概莫能外。一位作家如果要写不熟悉的生活,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变不熟悉为熟悉。考场作文也应该遵循这一写作的共同规律。
熟悉生活的标准:有细节、有感悟
什么叫熟悉的生活?什么叫充分有效的准备?两个标准:一有细节,二有感悟。
2008年高考作文备考中,很多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关注“汶川地震”,要求同学背诵相关材料。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8个,都不涉及“汶川地震”,当然说不过去;都是“汶川地震”,同样说不通。不直接涉及,不意味着毫无干系。关注“汶川地震”很必要,这样一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国家大事,理应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情操更美好、意志更坚强。如是,即便作文题目没有直接涉及“地震”,当然也可以用好“地震”材料。但是,如果用“汶川地震”来猜题押宝,那就不但亵渎了神圣的“抗震救灾”,也窒息了学生作文构思的广阔空间。
结果是,只有全国Ⅰ卷直接用了“抗震救灾”的材料。当然,这个命题没有谁还会说“难写”,但是考生就一定能写好吗?是啊!考前有多少老师,提供了多少关于这次地震的材料,让同学们去背,他们当然不会再没得写,也难得再跑题。可是这就一定能写好吗?千万考生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写好的“关键”仍然在于“观察和体会”。一有细节,二有感悟,这才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
谈到这里,北京卷一道4分的小题目(21题)倒对我们颇有启发: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
画面给出的是一个细节,那些死背“地震材料”的学生,关注过这样的细节吗?这样一个细节,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又将怎样用语言抒写这种感悟呢?
且看:①楼板崩塌,钢筋折断,表针定格在2点28分。它在倾听吗?倾听废墟下不屈的脉搏,倾听飞奔向这里的步伐。
②强震,正14点28分!死寂,在14点28分!默哀,又14点28分!凝聚,自14点28分!加油啊,从14点28分!
③14点28分,刻印在汶川的大地,也铭刻在共和国的胸膛。这一时刻,共和国感觉剧痛;这一时刻,共和国更加雄起!
④2时28分,中国焦点――三山五岳肃穆,长江大河呜咽;国旗半垂,举国哀悼。从此,平民更有尊严;从此,民族更具力量!
题目的字数上限是“45字”,能写出这样的“45字”,800字会差吗?这道题目是“4分”,有的考生得了“3分”,只差1分吗?四分之一的差距,放到作文里看,就是“15”分。
看几则记录平凡小事的作文片断,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感悟,并产生自己“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联想吗?
[片断一]预报明天气温3℃,天气转暖了。我欣欣然从衣柜里取出自己最得意的劲霸夹克,脱掉羽绒服马上试穿。一冬,我长高了,长壮了,肩也宽了,再也不能宽松适体地穿进心爱的夹克了:它该退役了。我叹息一声,脱下,翻展开,依依不舍地又端详一眼。刹那――我呆住了。我发现它的衬里上有那么多口袋,形形色色。我从来没发现,甚至没想到,我的老伙计哟,竟有这样许多用处不同的口袋!
[这只是一件衣服、几个口袋的小事,但却有着辽阔的联想空间。同学们就要高中毕业了,当我们和自己的好同学、好伙伴依依道别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这些相处三年的“老伙计”身上,也还有好多美德、好多本领没有学到呢?当我们站在学校门口,再回眼看一下母校的校园,这里美丽的风景、优良的传统,我们是不是还没有感受够呢?当我们坐在飞机上,飞往异国他乡的时候,再回眼看一下祖国的河山大地,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依恋之情呢?一件夹克,连通着五湖四海]
[片断二]昨晚,我去学校浴室洗澡,里面黑漆漆的。“停电了,还是灯坏啦?”没人回答,人们在脱在穿,在整理衣物,全摸着黑。我不吱声了,也摸黑脱外衣,解鞋带。“哟,怎么不开灯呀?”再后面进来的一位问。没人吭声,人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儿,黑着灯,得倍加小心。突然,“啪”的一声,灯亮了,晃得人眼有点儿晕眩。“你们这些人,摸着黑怎么不开灯?”刚进来的那初二的小丫头尖着嗓子喊。原来灯并没坏,只是一茬茬人来人去,纳闷、询问,就是没人试一下。我想着,不禁哑然失笑。生活中不是常有类似的事吗?一次见到人们都推左边一扇门进出,便以为右边一扇锁着;不经意触到右边一扇:哟,原来它只是虚掩。
[由“灯”到“门”,已经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左边”“右边”两扇门,洞开了写作的广阔天地。当考生都在写烙饼、理发种种自我的“尝试”时,北京一位同学,不经意推开了另一扇门,于是他写出了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打造石斧的尝试。当考生都在写人和社会要讲求“诚信”时,南京一位同学,不经意推开了另一扇门,于是他写出了“赤兔之死”――马都知道讲诚信;而北京一位同学写出了“不诚不信不为过”。我们希望,这种“不经意”,能成为“有意”,成为“自觉意识”]
[片断三]推开商店大门,一位漂亮小姐动人的微笑夺人眼目!那微笑真灿烂呀,管保叫每位顾客心里注满三月阳光。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尊塑胶模特,栩栩如生。试着向一位同样面若桃花的售货小姐打招呼:“同志,请问……”换来的竟是一张爱搭不理、冷若冰霜的脸孔。热乎乎的心顿时寒彻。凉定思凉,有些茫然――商店的口口声声微笑服务,难道只是迎门摆设那一尊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吗?
[只想到一个塑胶模特吗?只想到某些商业服务不尽如人意吗?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在生活中不是遗憾地比比皆是吗?2005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人称赞它诗情画意,也有人批评它限制考生思维,强迫同学赞颂今年比去年进步了。这真是一种狭隘、片面的误解。“今年花胜去年红”,只是一时现象,固然可能,我们也希望,它会带来丰收的果实。但我们也没有忘掉一个成语――“华(花)而不实”。充斥在中国大地上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就是看起来红红火火,但对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毫无意义的“花而不实”的现象吗?不也是一尊“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吗?透过贫困县的一座豪华的中心广场,我们可以看见死难矿工的血泪、失学儿童的期待和贫弱群体的呼号!这座豪华的广场,不也是一尊“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吗?报载:2007年春节期间,全国拜年的手机短信,多达152亿条,平均每部手机33条。电信部门的老板,应该会举杯庆贺“今年花胜去年红”吧?但是,这些“写手短信”中,又有多少真情呢?它代替了亲人的团聚、登门的拜年、手绘的贺卡和亲切的电话。人们称之为“垃圾短信”――这不也是一尊“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吗?]
下面这篇话题为“共享”的作文,所选用的材料,同学们无不熟悉。
[例文] 共享明月清风
喜欢苏东坡,喜欢那一份豁达情怀;喜欢《赤壁赋》,喜欢那一种共享境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种共享“明月清风”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
[熟悉的课文,因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有了活力]
灯光•明月
感动于电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昏暗的小巷口,一盏孤灯,罩着小小的夜宵摊,一位老人打理着自己的生意。一个夜归的女孩,骑车路过,亲切地唤了一声“大爷”,随即骑进黢黑的小巷。望着女孩的背影,老人轻轻举起手,把住灯罩,向着女孩的背影,侧移了九十度。一束灯光,照向女孩的背影,照亮了半条小巷。那一束灯光,分明带着夜宵摊的热气,似乎还掺些馄饨的香气,肯定也有老人质朴的关爱之情――这一切,都送给女孩共享。
一盏孤灯,两人共享。那温馨而柔和的光啊,似乎照亮了整个夜空;那一盏人们共享的灯啊,分明温暖了天下人心。难怪女孩轻轻说了一句:“谢谢,大爷!”,那话音又轻得似乎只是她的心声,是啊,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吗?老人擎起的,不只是一盏灯,那不就是“目遇之而成色”的一轮明月吗?但愿人共享,十米共婵娟!
[熟悉的广告,因为把握细节萌生感悟,而格外动人]
歌声•清风
[这一主体略去,同学不妨自己尝试写写。写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或者残奥会开幕式上的《天域》?联系“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扣住“共享”这一话题]
坚守的坑道里,共享是一捧岩滴、半支卷烟;和平的天空下,共享是漫野鲜花、数羽鸽哨;饥馑的年代里,共享是一碗羹汤、两片树皮;丰收的日子里,共享是扑鼻稻香、满耳蛙鸣;抗震的战斗中,共享是一顶帐篷、相连脉管;奥运的赛场上,共享是熊熊圣火、全场激情――在这庄严的考场上,我们,正共享着宁静和谐,还有那充满每个人胸膛的明月和清风。
[结尾的抒情,六层细节烘托引出考场,全依靠感悟]
上面的例子说明,同学们绝不缺乏生活和素材,同学们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欠缺的是对生活细节的留意和感悟。培养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是作文备考的首要任务。那种视“作文素材大全”为秘笈,死背、堆积素材的做法,纯粹是用不熟悉的事物挤掉熟悉的生活,阻塞感悟生活的通道。不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且对高考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并无裨益。素材好比土壤,感悟好比浇水施肥。沙漠固然广大,可寸草不生;石缝瓦隙中一撮土,照样可以长出绿意盈盈的草木――感悟才是关键。
一汪水塘里有海洋的气息,一株三叶草上有草原的生机,一个命题可以包容在所有生活素材之中。熟悉的生活的确可以适应所有命题。徐悲鸿先生不是只会画马,但他最擅长画马,马是悲鸿先生绘画的“品牌”。他可以画给爱妻廖静文,可以画赠抗日战场的英雄,可以画赠外国元首,也可以画来庆祝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果他今天还健在,当然也可以用一匹马表达“抗震救灾”的愿望与决心。“胸中有马千万匹”,他只需要选择、调整马的姿态神情,改换画的题款印章,就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所有“文题”。当然,一匹马也可以画“转折”“包容”“说‘安’”“北京的符号”……赤兔马可以用来写“诚信”,千里马可以用来写“人才”,瘦骨胡马可以用来写“骁腾”。“踏平崎岖山河在”“不须扬鞭自奋蹄”“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是高考作文所必然展开的一片开阔的芳草地!
我们还可以再设想一个例子。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我们当然可以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接台词,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
①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誓师大会。
②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北京呼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去战斗!(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中国奥运代表团北京奥运会动员大会。
③今天是你六十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④印度洋的巨浪冲垮了我们邻舍的家园,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献上真诚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文艺界为印度洋地区海啸的赈灾义演。
⑤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这一首心中的歌。(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同一首歌”2008年春节华盛顿专场。
⑥黄山黄河不会忘记卢沟桥的炮火,长江长城依旧牢记南京城的血痕,国耻,永远铭刻在中国心头!(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一曲《我的中国心》,可以唱彻各种晚会,赢得鲜花似锦,掌声如潮;当然也可以用于所有“文题”,激励我们的情感,促使我们去深思。
高考作文“专攻”熟悉的生活,是必须的
综上,高考作文“专攻”熟悉的生活,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我们提倡: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品味,从而把高考作文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说: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立意、选材“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欲望。而写好的根本是: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们又说:各类作文题目,从来有着广阔天地,但是同学们的某种思维定式,往往封闭着写作的另一扇门。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任何作文题目,都不足以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同学写作的思维定式,主要存在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突破了单向思维的定式,开启思维的两扇大门,就可以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或者我们更可以这样认识:写作的根本要义,就是以自己思想的解放,开启读者思想的门扉。正如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必须重新思考”意味着:写作而不试图对题目重新思考,对读者毫无价值,对写者也毫无意义。而“重新思考”的本钱是“一有细节、二有感悟”。
首当其冲的真情
1.写不好作文不是技巧不够,积累不足,而是“我”不在场。
2.以生活画面的再现唤起记忆,找回忽略的细节感,营造感性氛围,聚合情感,复苏写作的灵感。
[链接]
“感情真挚”考点解说
“感情真挚”是作者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
要求――
◇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喜怒哀乐,真情表露,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展开联想、想象要合情合理,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不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滥造。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贾平凹)

[范文启示]
1.由淡淡地讲述访兰到“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情感发生了突变,是因为父亲的话使“我”猛然识了野兰的“不俗处”。
――“情”因事发,“感”因“物”生,发自“我”心,感于“我”胸,真切、感人。
2.其实文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抒一点儿“真情”就罢,结尾借父亲的口道:“做人也……不能……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话因“境”造,理自“情”生,语重心长,意味隽永。


【实用兵法】

真情写作 写出真情
1.有“我”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而“我”是“实感”的载体。
文章不见“我”――切实被感动着的“我”,“真情”自然是空中楼阁。
英国作家康拉德说:“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
是的,我们不是冷漠麻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体验者。
[举例]
《两根黄瓜》(梗概):
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小妹为了给病中的大哥改善伙食,种了一棵黄瓜。黄瓜结果了,小妹却为守护黄瓜而被狂犬咬伤。大哥为了筹钱救妹而向医院出售了自己的鲜血……
两根黄瓜,浸透了比血还浓的亲情。
[点拨]
①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谢父母辛勤工作,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对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②亲情、友情、爱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小事,能让人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
③文章首先应该事真,事真,情才真,理才真。
[链接]
古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你读过吗?你流泪了吗?

2.有“物”
抒写“真情”,往往要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件或事物等作为“凭借物”、“承载体”。
(1)借事写情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和手段,无需追求事件的完整,往往只是片断式介绍,就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情的叙述中。
[举例]
朱自清的《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写了父亲的体态、穿着、步履,最后将情感聚焦于父亲为买橘子而翻越车站月台时的浮雕式“背影”上。虽是片断性动作的外部勾画,没一句直白抒情,却展示出父亲对儿子的骨肉至情和依依惜别的内心活动,含而不露却情蕴丰厚。
[点拨]
要善于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
(2)借物写情
所借之“物”是所抒之“情”的载体。
如范文《访兰》。
(3)借景写情
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血不能流在外面,头破血流就不美了。所以“情”要隐,隐到不直说而别人也能感觉到,效果还会更好。借写景来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情的景物。
[举例]
巴金的《繁星》――
如今在海上每晚每晚我都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着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正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我仿佛听见他们在低声说话。这时候我真忘掉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船行海上,疾驶异乡,看到这满天繁星,作者怎能不产生思念故国、怀念往事的感情?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写这种离情,而是写自己与繁星融成一片,亲密无间,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情反映出来。

3.设境
即在情景中触发情绪,渲染情感。
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感人了。
[点招]
考场“设境”法
(1)在课堂或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我们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则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举例]
考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一开始就渲染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
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的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文的中段,当我失去朋友“悻悻而归”时: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做背景,不断地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疚”以及意欲忏悔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情融于景,情融于事,流利自然中却不断折射着几许凝重,缕缕愁绪。
最后,作者走进了神圣的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无法让我忘记的过错”,仍然要一呼三叹的鞭挞自己:
当我一次次的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的看见你,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为前面铺就的愧疚气氛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疚感的孩子的忏悔镜头,更加栩栩如生的浮现在眼前,歉恭、诚恳、真诚。
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
这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圣洁无邪,浓烈的情感气氛,令人黯然伤神,有谁能不为这位考生的纯真善良而喟然叹息。
(2)临场写作时,假想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
[举例]
以“沟通”为话题作文――
◇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
◇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
◇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
◇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
(3)向老师或阅卷者吐露真情。
把老师或阅卷老师看成忠实的朋友,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大胆坦诚地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自然会情真意切。
[警示]
“向老师或阅卷者吐露真情”,切记:
①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
②注意语气和分寸。
[举例]
某年高考,一考生在作文后写了一首打油诗:
老师出题题太偏,考生抓耳咬笔杆,倘若见到老师面,拳打脚踢手不软。
用粗野的语言表达出一种野蛮的情感。结果阅卷老师看后便勃然大怒,挥笔在该生试卷上写道:
老师出题题不偏,怨你小子心不专,不等你见老师面,判个零分先滚蛋。
请读 “佳作验招”之《给班主任的一封信》。

[提示]
“真情写作”误区
1.无限拔高
表现为:不顾材料本身的内涵,胡乱引申,乱加比附,生搬硬套,大肆发挥,无限上纲;不顾题意,一个劲表决心,谈志愿,满纸假话、大话、空话。
2.描写失真
表现为:不顾事实和科学,胡编乱造、随意拼凑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
3.虚情假意。
表现为:言不由衷,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4.格调不高。
表现为:思想意识是灰色的,甚至是反社会主流思想的,“真”则“真”矣,却既不“善”也不“美”。
5.情绪偏激
表现为:不能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情绪偏激,愤世嫉俗。
6.情感幼稚
表现为:思想倾向低幼,情感世界“奶味”,与生理年龄极不协调。
[举例]
我们来看几篇不能显现正面情感的高考作文的命运吧:
话题:选择。
□一考生以《我无话可说》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800字,大致内容如下:
面对这个十分平庸乏味的作文命题,我实在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我可以写捡钱包之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选择上交……但我懒得写它。我可以写面对落水儿童,经过心灵的较量,选择跳入水中……但我也懒得写它。说假话的文章太多了……这些假话我实在不愿去说,所以我选择了“无话可说”。
此文得29分。
□另一考生也写了一篇议论文,题目《我的选择――走开》,800字,下面是节选:
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原谅我的自私,我对于这样的选择无悔,我也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受良心的煎熬。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首先请那位“登山者”接受我最真诚的批评:你并不是一位具备登山者素质的人。大家都知道在进行一些冒险活动时必须先弄清楚它的突发危险有哪些,以及怎么去应对,这是最基本的。在雪山上遇到暴风雪首先应该找一个风较小的、平坦的地方,用登山工具把雪垒成一堵矮墙,墙要与风向垂直,这样才能挡住风,然后支起帐篷躺在里面,直到风停或变小了再去求救。而你不过是一个莽汉,在暴风雪里乱撞很容易迷路,这样即使风雪停了你也不容易出去了。
然后我们来评述一下我的“自私”。“登山者”的运气很好,还能遇到一个遇险者,但已“硬邦邦”了。如果是我,我不会在这个“死”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虽然我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虽然他很可怜,但我比他更糟糕,他完全可以毫无痛苦地去天国,而我呢?还有知觉,冷、饥饿、疲劳正吞噬着我的肉体、灵魂,我很惨很惨。“登山者”还“翻了江,倒了海”等等,脱了手套去按摩那个与死神牵手的人,最后是个很好的结局,“遇难者”活了,两人一起走出困境。很美的结局吗?嗯哼!既然按摩可以暖和身心,为什么不给自己按摩呀!效果不是更好吗?……
我并非无情无义,是个没有良心的人,但现实如此,受了吧!我不后悔……我走开!
此文得20分。
[分析]
二文都紧扣“心灵的选择”,回答了“怎样选择”“如何选择”的问题,但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取向与命题者相背,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观相悖。老师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只好“选择”了痛心。
请记住:抒发“真情实感”,也不能随心所欲。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话题:选择
例文:
心灵的选择
清晨的山谷平静得像无波的水面,但给 景物描写既为人
人的感觉却不是空灵,当太阳露出一缕光辉 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以后给人的感觉只有幽远。 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那袅袅的炊烟中看出,妈妈已经为两 为情感的表现渲染了
个孩子做好了早饭,并准备送他们上学,妈 气氛。画面由远而近,
妈要一直把他们送到山顶,目送他们的身影 由近而远,有广角,
渐渐消失在晨暮中。当回来时,却发现小三 有聚焦,生动形象,
已经守在门口了,一种渴望的神情从他幼小 意境深远。
心灵的窗口流露出来。妈妈以为三儿是饿了
便赶忙给他弄些饭吃,但吃饭时却也看出他 他渴望什么?又
有些心神不定。 为何心神不定?悬念
由于地里还有活,妈妈便带着三儿一块 生。
下地做活去。坐在地边,三儿出神地看着妈
妈将一棵棵较矮的,较弱小的苗全锄掉了,
只留下粗壮的,突然,三儿冲到妈妈身边, “三儿”以一个
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锄头,大声喊着:“妈, 残疾人特有的敏感联
你别把它们全锄了,它们也是苗,它们将来 想到妈妈对自己如何
都能长大,都能长粮食。”妈妈出奇地望着 选择,会不会舍弃自
儿子今天异常的举动,感觉有些不对,便一 己。
把抱住儿子说:“妈不锄了,可这是为什么
呀?” 一个残疾孩子特
“妈,苗弱小的,你便给锄了,那…… 有的心态,妈妈对残
那我这个残疾的儿子,你会舍弃吗?” 疾儿的特有的呵护、
看着儿子失神的眼睛,看着儿子残疾的 特有的情感描写得细
一只腿,妈妈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将儿 腻、逼真、情浓,读
子紧紧抱在怀里,“不,妈妈不会舍弃你的, 罢令人唏嘘不已。
你们哥仨我一个都不舍弃,你们全是妈的心
肝。”说着,泪水已经成了断了线的珠子。
河里的水声似乎变大了,太阳的光辉冲 借景写情。
开了晨雾,洒满了整个山谷。金色的阳光笼
罩在那对母子身旁。
三儿抬起他那张稚嫩的脸,望着妈妈怜
爱的眼睛,“妈,我也想上学,我也要学好 这是残疾儿子的
多的知识,我也要成为有用的人。” 选择,也是母亲的选
妈妈紧紧地抱住儿子,点了点头。太阳 择,这预示着幼小的、
已经很高了,妈妈站起来,领着儿子走在回 残疾的儿子一定会像
家的路上,却发现儿子手中捧着一株小苗, 正常孩子一样成长起
儿子说:“我要把它种在家里,我选择了它, 来,不提话题却暗扣
它会让我收获,妈,你也一样。” 话题,韵味绵长,耐
就这样,妈妈每天目送三个孩子渐渐消 人寻味。
失在晨雾中,其中一个身体有些摇晃。当她
转过头来看那幽静的山谷时,心里却激动不 全文构思精巧,
已,三儿不会让她失望,她这样想。 意蕴深邃,感情真挚。
(一考生)

[满分作文]
给班主任的一封信
敬爱的王老师:
相信学生在考场上给您写信,您一定很吃惊吧!但在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我真想吐一吐心中的话,与您交流。
高考在即,忧虑与紧张总陪伴在我的左右。毕竟我不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您的眼里、心里,怎么排座,也轮不上我,但您的气度、语言,甚至您的声音都散发着一种活力,我觉得与您交流是一大快事。
就在昨天,我兴奋地与同学们来到学校拿准考证。要走时,您叫一个同学留下电话号码,并说晚上打电话给他。虽然他极不情愿,但还是留下了。而后,您又允许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同学留下号码,我也高兴地加入了。您说一定会打电话给我们。
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我一洗完澡便拿起书本坐在了电话机旁,我心里“怦怦”地紧张直跳。我在想,老师会说些什么呢!“李莉,不要紧张,拿出自信,虽然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只要努力,还是会有收获的。李莉,复习得怎么样,把疏漏的知识再重复一下,记一遍,不要睡得太晚……”想着这些亲切、安慰的话语,我心里甭提有多带劲。啊!我恨不得立刻就说:“谢谢老师,老师您真好!”七点,七点半,八点半……我问妈妈,老师怎么还不来电话。妈妈说:“老师是骗你的,他不会给你来电话,你成绩又不是很好。”虽然妈妈说的话我不信,但妈妈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
第二天,我带着紧张与不安来到了考场看到了您的身影,您脸上还是充满了笑意。当听到同学们交谈昨晚老师几点几点打来的电话时,我悄然离去了。
老师,您说您要来电话的呀!为什么不来?您说过的话难道不算数吗?如果您的老师也如此对您,您觉得公平吗?觉得守信用吗?
不。一个不守信用、不诚信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我说了这么多,无非希望您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要忘了――诚信。
永远爱您的学生:××
××年×月×日
(一考生)
[点评]
本文获得满分,不是靠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也不是靠曲折的故事、生动的场景,而是靠作者的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折服人的情感。

[美文清赏]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象白棉一样地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


【班门练斧】

1.有位同学说,他的童年的岁月就像大白兔糖一样早在口中溶掉了,就像一只真的大白兔一样,扑进遥远的森林里不再回来了。你呢?提起童年岁月,你会产生什么联想?如果用一个比喻说明你的童年岁月?这个比喻是什么?请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力,完成下列三个片段(每个片段不少于50字):
(1)童年岁月,就像


(2)童年岁月,就像


(3)童年岁月,就像


2.任选一题写作文。
(1)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知道国外的“感恩节”是哪一天吗?他们为什么要设这个节日?
这几年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过“感恩节”,这又说明了什么?
你过过“感恩节”吗?你做了些什么?通过这些事,你对“感恩节”有哪些新的认识?
在“感恩节”你认为怎样过才真正有意义?你认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感恩”呢?
我们应该对什么人报有“感恩”之心?为什么?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之地,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引进”这个“洋节”?
请以“感恩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下面选了几则“感恩节”手机短信,那一句或几句触动了你?请你自选素材,写一篇“见性见情”的文章,文体不限。
◇捧一缕阳光给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带一缕月光给亲友,感谢他们的关心; 送一缕花香给爱人,感谢爱人的支持;报一声平安给师长,感谢他们的培养。
◇值感恩节之际,让我们对我们的父母、亲友、爱人、师长说一声:感谢你们!我爱你!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3)题目:我好想
(4)题目:心中的珍藏
要求:写自己的情感世界
(5)题目:倾诉
要求:写与亲朋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