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需求也日趋强烈,重要性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目的在于估计财务报表的可容忍误差、确定审计范围、评价已知误差和可能误差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重要性概念概述
(一)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有多种定义,国际审计标准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如果信息被遗漏或误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信息就是重要信息”。重要性水平取决所遗漏、误报项目或差错金额的大小,而后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审计时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在具体实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数量或金额临界点而不是信息有用性所必须具有的质的特征。
经济决策是指理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的判断和决策。报表使用者依赖财务报表进行经济决策,前提条件是他了解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至少是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及其局限性。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应该知道财务报表所提示的是一定会计准则和惯例下的经济活动的近似估计而非精确计量;财务报表数据既有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形成的会计数据,又有按现值方法计算的估计值,还有根据未来对现行会计记录的影响所做的调整。
(二)影响重要性水平的主要因素
为了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重要性水平。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审计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审计风险很大,审计人员必须相应调低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不仅仅是一个金额概念,披露要求、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等也是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该考虑的内容。例如,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与制造企业的同类报表差别很大。有时,为了查找数额虽小但性质严重的问题,审计人员可能会按低于常规的重要性水平,对某些账户或交易实施详细审查。
(三)确定重要性水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作用或意义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目的在于估计财务报表的可容忍误差、确定审计范围、评价已知误差和可能误差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应实施充分、必要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以保证在财务报表的存在重大误差的情况下发现它们。审计结束时,审计人员应保证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二、重要性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
(一)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程序
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要求结合单位生产经营特点、财务报告要求和审计风险评估等情况发挥专业判断。尽管确定重要性水平主要靠专业判断,但审计职业界还是制定了重要性水平参考指南,供审计人员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参考。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应该考虑所选基数与整个财务报表的关系,所选基数是否稳定,所选比率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性质、关键项目和基数的关系。
(二)选取关键项目
确定基数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从财务报表中选取关键项目。所谓关键项目是指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在使用财务报表时特别关注的项目。对于公众公司,报表使用者通常关注税后利润,因此审计人员应将税后利润作为关键项目;对于存在清偿任务或资不抵债问题的公司,报表使用者更关注流动性的清偿能力,因此审计人员应将所有者权益或流动资产作为关键项目。
审计人员应考虑根据一般原理所选择的关键项目在被审计单位特定情况下是否有意义。例如,根据一般原理应将税后利润确定为关键项目,但是被审计单位本期税后利润已降至正常水平以下甚至出现了负数,此时仍沿用本期税后利润来计算重要性水平就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用其他项目或税后平均利润作基数来计算重要性水平。如果选用税后平均利润,还应考虑是用年度内各月份的平均数还是用最近若干年份的平均数。
关键项目选定后,该项目的年末数字可能还没有出来,因此审计人员应预测项目期末数,然后用所选取的比率去乘预测数,计算求得重要性水平。在任何情况下,审计人员都要结合财务报表来考虑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合理。
三、合理使用相关重要性水平参考指南进行财务报表审计
(一)一般情况下重要性的处理
1、公众公司重要性水平参考指南从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角度,公众公司可定义为股票、证券在证券交易所(国内或国外)或柜头(当地或部分地区)交易的公司,以及向有关管理机构登记、准备在市场上发行其股票、证券的公司。
对于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公众公司来说,通常将税后利润作为关键项目。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先预测该项目资产负债表日数额,然后从5%-10%之间选取适当的比率去乘预测数,结果即为重要性水平。
公众公司的税后利润可能降至正常水平之下甚至出现了负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考虑选择报表使用者关注的其他项目,如近若干年税后平均利润、同业其他公司销售利润率或投资利益率、近期预测等,来取代税后利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