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2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蔡金晶审稿人:廖吉、李秋蓉编写时间:14年2月8日使用时间:14年 月 日编号号
使用班级小组:成员姓名:

课题:第0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主题。
2.抓住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内心。


二、学习重点: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中考要求:

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要点回复:
一、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 、 、
等。
二、在“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的人物描写语句后注明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朗读24―29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主要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 、
等细节。
2.分析下列细节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内心。
(1)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
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都有暗示,它们分别暗示什么?


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高大指的是什么?

新课知识:
一、阅读17―23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的理解:

同学理解:

2.阅读22段,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内心。说说他是怎样想的。
我的揣摩:

二、结合全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中,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主人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有人认为是韩麦尔先生,还有人认为他们都是主人公。说说你的看法和依据。

二、导学模块
【合作探究】
我的看法:


同学看法:


全班交流记录:
老师讲解记录

【扩展延伸】
中考对接


【知识结构线路图】

三、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问题。
(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乙)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甲段选自鲁迅的《 》,乙段选自 的《最后一课》
2.甲乙两段都写到了上课的情形。也都写到了课堂的气氛是“安静”“静悄悄”的,但原因不同。甲段中的“安静”是因为
乙段的“安静”是由于 (2分)
3.结合全文,说说甲乙两文中的“先生”的特点。(2分)
先生:
韩麦尔:
4.说说甲乙两文中“学生”的特点。(2分)
甲:
乙:
5.写出你对乙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