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学案与检测

第三单元 追寻名人的足迹
1. 邓稼先
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 孙权劝学
兴趣情境导引
师:在我们脚下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曾经有数百亿人生存过。在这几百亿人中,绝大多数人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在这片有限的空间里平凡地繁衍生息,生老病死。只有极少数人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是全人类的代表,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到达了顶峰,为后人竖起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他们的身影在时代中伫立,从远古到现在,他们总是让人们一听到他们的名字就感受到震撼,感受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他们所在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以个人力量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些名人。你能说说你最敬佩的一位吗?

生1:我最敬佩的名人是周总理,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他求学的动力。建国后,他辛勤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逝世时,两袖清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和政党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他为中国和世界所作的巨大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也举行向周恩来默哀仪式,联合国下半旗致哀。
生2:我最敬佩的是雷锋,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活着的目标和动力,每一天都在为周围的人做好事。他用行动创造了生命的永恒。
生3: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作为音乐家,耳聋是最大的不幸,可是他却“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誓言和他的音乐一起振奋激励了许多人笑迎苦难、笑对人生。
生4:……
师:大家说得真好,每一位影响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名人背后,都蕴藏着许多传奇故事。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叱咤风云,他们的性格气质,无一不为其影响历史做出了铺垫。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处于新世纪的我们,这实在是金石之言。多读名人,多关注名人,与名人为伴,他们会照亮你的生活,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几篇文章呢?
师:对于这类写人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本单元有人物传记,有散文,还有一篇文言文呢,把握它们内容的方法一样吗?
师:不管哪一类文章,都需要把握主要的内容,并在了解所写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精彩章节,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文内容的把握,应该在基本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用把握散文内容的方法去把握它。
相关链接: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分析文题,把握文章中心。2 细读开头结尾,寻找“文眼”,挖掘文章主题。3
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挖掘其内涵,把握文章思想内容。4
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5 品读精彩章节,体味作者心灵的震颤
,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6 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7
根据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
范例1如何整体把握《邓稼先》的主要内容?
分析: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2)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本文分为六段,可从概述这六个方面的段意入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解答: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著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解题方法链接:尽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邓稼先》这篇文章可以选用段意概括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范例2根据课文,简要叙述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分析:
本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培养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因此,一般按照课文结构层次的安排来进行人物事件的提炼与表述。
解答: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范例3阅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分析: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解答:
本文在“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以下一些事情: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是“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解题方法链接
解答本题要注意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人物的事迹,同时要努力从细节性的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难点问题2感知人物精神
师:读了这几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些名人的确名不虚传,他们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名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可贵的精神闪着夺目的光彩。
生:那我们怎样来感知人物的精神呢?
师:首先,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总共介绍了名人的哪些事迹;其次,细读课文,品味哪些刻画人物的细节,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我们还要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其他人物,在对比中感悟人物精神。最后,还要联系背景,把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如此,便可准确、全面地感知人物的精神。
相关链接:如何感知人物的精神
1.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哪些内容;2.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挖掘其内涵,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4.品读精彩章节,体味作者心灵的震颤
,感知人物的思想品质。
范例1从邓稼先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分析:
本文总共六段,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很散,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中心很集中。感知邓稼先的精神,需要分析人物事件、在事件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内在的精神品质。
解答:
邓稼先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任何私心、无私奉献,在科研工作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解题方法链接
1.概括各段的内容,把握文章所写的事件;2.分析人物描写的细节,揣度人物的心理、感情;3.联系其他人物,从对比中感知人物。
范例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表现了闻先生的哪些精神和品质?
分析:
就脉络而言,文章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叙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作为学者,他治学严谨,目标专一,不畏艰辛,多年的执着,着成了《唐诗杂论》、《校补》、《古典新义》等心血结晶。作为革命家,他有着极大的爱国热情,起稿政治传单、进行群众大会演说,参加示威游行,大力反对独裁,宣传民主自由,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解答:
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不畏艰辛、用心专一、废寝忘食、执着勤勉,在治学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革命家,他无私无畏,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投身民主运动,宣传民主自由,以生命的鲜血写成的“做”推动了民主运动的进程,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范例3音乐巨人贝多芬有着怎样一颗“好灵魂”?
分析:
(1)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2)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语)(3)《音乐巨人贝多芬》以来访者的提问叩开了贝多芬的“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透风的‘耳聋’之中”的心灵世界,展现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孤独与高尚,表现了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深刻理解。
解答:

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耳聋”使他陷于灭顶之灾之中,但他并没有屈服,没有匍匐在命运恶魔的脚下,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命运,与孤独搏斗,重造那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将命运的磨折谱成了欢乐的充溢着人类超生和创造的力的“命运交响曲”,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欢乐。
解题方法链接
1、 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2、 探究文章写法,揣摩作者的立意与表现重点。3、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
范例3:阅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
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解答:
人物 肖像 语言 动作 特点
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声音特别洪亮,很明了很深刻的话。
拥抱屠格涅夫,把客人一个个地送到前厅,谈话、握手、拍肩。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白皙的脸。 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带谈话很少涉及琐事,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眼睛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中等身材,微微发胖。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黑色的近视眼,嘲讽的微笑 很少讲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爬六层楼,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个沙发上。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难点问题3品味精彩语句
师: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对文章的初步阅读,要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来,还必须对一些精彩语句细细品味。
生:什么是精彩语句?
师:就是那些表现生动、独到而又含义深刻的语句。
生:怎样才能发现它们是精彩的呢?
师:首先,要联系文章主旨去品味,那些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旨的就是精彩的;其次,要与自己的阅读矿藏进行对比,并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去品味,那些表现独到而又准确的,常人所不能言,自己写不出的,就是精彩的;再次,那些情感浓郁、含义隽永,给人以心灵陶冶、思想震撼的,也就是精彩的。等等。
生:是不是就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最激动、最感动的那些地方呢?
师:说得好!最能激动我们,最能感动我们的,也就是作者最花心血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其实,不仅是内容,写法上的新颖与独到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效法的,我们也应为写作技巧的高明喝彩。
生:品味精彩语句有那些方法呢?
师:一般说来,对任何一个精彩语句的品味都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对文章全局的把握。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结合具体的文章赏析;对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义的句子,首先要弄清它的比喻与象征义;对于有深刻含义或有弦外之音的语句,更要认真揣摩,直到了然于心;对于用词精妙、句式精致、标点精确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句式、标点来体会作者的匠心。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反复诵读,用心揣摩,最好能倒背如流。
相关知识链接如何品味精彩语句
首先应着眼全篇,进行整体背景下的局部揣摩;其次细致分析,从内容到手法去细细体味;第三进行联想想象,既融入其中又跳出其外;第四反复诵读,了然于心,倒背如流。
范例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分析:
回答这条题目首先应该阐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然后才能结合邓稼先的事迹来谈他身上的奉献精神和表现出来的理想党员形象。
解答: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解题方法链接 阐释语句,首先必须弄清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方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
范例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分析: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解答:
略。
解题方法链接
解答该题,需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说这句话的背景、在此之前人物的事迹,然后再从人物思想品质、精神的角度组织语言解答。
范例3说说你对“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理解。
分析:
“衰微的民族”实际是指处于黑暗中的中国现实,“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拯救我国的思想方法。
解答: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解题方法链接 本题宜从修辞角度出发,挖掘语句的深层含义。
范例4“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分析: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兽穴”、“老狮子”分别指贝多芬的家和他本人。贝多芬运用这个比喻,意在表现自己的很难接近和对客人们所作所为的惊讶。
解答: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解题方法链接 解答本题要搞清是谁所言,针对什么人何种现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此,则含义尽现。
范例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分析: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解答: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范例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分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解答:
音乐在贝多芬的生活中,已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乐,却不能奏出无声的心底的音乐。这两句表现了贝多芬已与音乐融而为一,成为了一个整体,对他而言,音乐就是生命,就是存在,就是一切。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 基础知识(52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 ( )(4分)
A.可歌可泣(qi) 锲(qi)而不舍 风悲日昏(xūn) 重荷(he)
B.挚(zhi)友 鲜(xiān)为人知 弥(mi)坚 宰(zǎi)割
C.磐(pan)石 兀(wu)兀穷年 沥(li)尽心血 群蚁排衙(ya)
D.深邃(sui) 气冲斗(dou)牛 警报迭(die)起 赫(he)然
2.补全下列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8分)
义愤填( )燕然( )功
( )乎不同 妇( )皆知
3.根据语境,填写成语。(6分)
①当一个后进生在大家的帮助下,取得很大进步之后,我们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即对他 。
②人们常用 来形容军人战死于战场。
③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至死不懈。“
”一词准确地描述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①但当涉猎( ) ②蒙乃始就学( )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④治经为博士( )
5.翻译句子。(8分)
①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孙权要求吕蒙怎样读书?你以为这一要求对我们适用吗?请说明理由。(6分)

7.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6分)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①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
②如果我是 ,我将 。
8.看下面一段小幽默,回答问题:(6分)
三个浑身泥土的淘气小子抱住珍妮太太的脖子,问:“妈妈,明天是你的生日,你要什么呢?”珍妮太太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三个干干净净的乖孩子。”儿子们异口同声地嚷道:“真好,这样我们就有六兄弟啦!”
①珍妮太太话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②孩子们说:”我们就有六兄弟啦!”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闻一多先生 (填写“说”或“做”)的方面,即作为
(身份)的方面。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他 的品格。(6分)
2.划横线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
3.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划波浪线的句子吗?(3分)
4.作者引用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有何用意?(4分)

(二)
下面的段子是在邓稼先那朴素的家中,夫人许鹿希告诉我们的。
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邓回去后与夫人通宵不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有一天许德珩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邓按下了原子弹起爆的按钮,一切就绪了。这时一辆吉普开到他办公室门口来人交给他一张上海机票、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其实母亲早就病危。但这时候,领导才告诉他,并安排他。邓立即登车登机,去上海医院看老母。听此,我想起“岳母刺字”。
邓夫人许鹿希说:“请告诉中国人民可以放心了,没有人再会来轰炸我们的,我们可以和平生活学习建设。
中国已达到了核极限,是世界五大核工业国之一。”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中国的国力,尤其经过“文革”,如果再分代的话,根本就没有时间达到现在这样的国防水平了。
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这个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唯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原因。
许鹿希说:“有位年青的导演,要拍邓稼先,要一幢别墅,两队警卫。我说,邓稼先不是那样的。”她说:“我此生就住这里了。这才是邓稼先生前住的房子。这两个沙发是杨振宁来看邓稼先的时候坐的。他们两人就这样一人一个,坐在这谈话。”
当年为了欢迎杨振宁来,夫妇俩上街挑了一个床单,就是现在铺在床上的那个,是单色的“十大建筑”。邓稼先喜欢这一个,就决定买了。
这张桌子就是邓稼先回来工作的桌子。那封信就是在这儿写的。
节选自《西南联大启示录---总编导手记》
1. 为什么要写许德珩与严济慈的对话?3分
2. 从文中你能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科学家?3分(至少写出三点)
3.《邓稼先》中有这样一句赞扬邓稼先的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请在上文中找出能具体体现这句话的事例。(3分)
4.你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会联想到“岳母刺字”?(3分)
5.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这篇文章中也透露出像邓稼先这样一个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家庭生活条件很简陋的信息。对此,你有什么想法?(5分)

(三)永恒的骄傲(14分)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①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③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在①中的“我”是指 (请写出人名)(2分)
2.在①中所提到的“稼先的巨大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永恒的骄傲”?(4分)




3.在③中说到“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请就你的理解,谈谈邓稼先的方向或理想是什么?其实,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应该制定好方向,请你好好想一想,你未来的方向或理想是什么?(4分)






4.在“永恒的骄傲”这一部分的文章中,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评价邓稼先。请问,在这些话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5分)
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是:



原因:



【课后充电】
一. 语言运用:
下面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6分)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的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六国?如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一)(14分)
在海轮上
海轮在大西洋上颠簸前进,旅客都进舱休息了,独有一位旅客总是不知疲倦地在甲板上忙来忙去,一会儿远眺,一会儿俯瞰,一会儿凝神思索,一会儿又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什么。
有个水手过来说:“富兰克林先生,您在欣赏海景吗?”
“欣赏海景?不!”富兰克林随后又解释似地说:“也算欣赏海景吧。”
“怎么‘也算’呢?”水手奇怪了。
“啊啊,我是在思索海湾暖流对陆地气候的影响。”富兰克林把手搭在水手的肩上,说:“你能协助我测量一下海流的速度和温度吗?”
“愿意效劳。”水手高兴地答应了。
水手协助富兰克林工作时,他不理解富兰克林为什么在航行空隙里也要干些事情,富兰克林说:“时间不可空过。”他转头望着水手,说:“你热爱生命吗?”当他见水手点了头,又继续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啊。”
水手恍然大悟,说:“所以您在航行的空隙里也要抓紧研究了。
“哈哈哈。”富兰克林愉快地笑了。
“电,捕捉到了!”
雷电会打死人。可是,世界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不但不怕被雷电打死,而且要把雷电抓住。
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在美国波士顿,阴霾密布,眼看就要下雨。就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在野外放风筝。他的风筝很特别,用杉树枝做骨架,用薄丝手帕当纸,扎成菱形的样子。风筝的顶端安了一根尖尖的铁针。放风筝的麻绳的末端拴着一把铁钥匙。当风筝飞上高空不久。下起雨来了,随着大雨,电闪雷鸣,大自然发怒了。富兰克林对于全身被淋湿毫不在意,对于可能被雷击也不畏惧。他全神贯注于他的手。当头顶上闪电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手麻酥酥的。他意识到这是天空的电流通过湿麻绳和铁钥匙传到他的手。他高兴地大叫:“电,捕捉到了,天电捕捉到了!”他马上把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结果莱顿瓶蓄了大量的电,这种电同样可以点燃酒精,可以做“摩擦起电”的电所做的一切实验。
富兰克林用勇敢的行动,缜密的方法,揭穿了有关雷电的古老神话,为电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使唯物史观在电学领域获得了重大的胜利。
1.请你概括出以上两则故事的内容。(2分)

2.请你根据以上两个故事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3分)
3.第一个故事中,富兰克林所说的“时间不可空过”中的“空”字是什么意思。(2分)
4.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结果是什么?(3分)
时间:
地点:
结果:

5.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2分)
6.划出第二个故事中的议论句。(2分)
(二)我的信念 (9分)
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1867――1934),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1898年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被聘为巴黎大学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着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在近50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比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分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第二节中“固执”一词一般是 ,在本文句中其感情色彩是 (2分)
A褒义词 B贬义词 C中性词
2.从文章内容看,“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的不同点主要是什么?(3分)
3.“蹂躏”意为
(2分)
4.居里夫人所谓“我的信念”指什么?(2分)

(三)太阳和霓虹灯(15分)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经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后,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1.加点词“引经据典”的意思是,在这儿可表现出这个主持人
的特点。(2分)
2.划线句运用 修辞手法,此句的作用是

。(2分)
3.第5段记叙季先生为新生照顾行李的事情,从记叙的顺序看,是
叙,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季先生有什么样的作风和品质?(3分)
4.标题中的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2分)
5.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像文中的演员、主持人一类的名人。(3分)

6.在你所了解的杰出人物中,还有没有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的人?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四)颜回好学(16分)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③。”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④怒,不贰⑤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恸(tong):哀痛之至。③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④迁:转移。⑤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4分)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分)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3分)
三、作文:(40分)

我们都崇敬和仰慕杰出人物,因此,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行总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他们的机会是比较少的,请以《假如我见到××》或《我与××有个约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合理想象,写出某一杰出人物令人敬佩的品质。
【自我评价】
甲:120分以内 ( ) 乙:121-150分之间 ( )
丙:151-180分之间 ( ) 丁:181分以上 ( )
【园丁指路】
甲:基础知识不扎实,文章思路没有理清,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欠深刻,关键语句理解把握不准确。
乙: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文章思路没有完全明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层次较浅,关键语句理解把握一般。
丙: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文章思路清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深刻,关键语句理解把握准确。
丁:基础知识扎实,文章思路清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深刻而又创造性见解,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
【合作交流】
1、 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在人生观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我们人生的抉择。
阅读名人,追寻名人的足迹,可以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升华,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2、 就把握一篇课文的要旨,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
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的,必然是作者强烈创作动机驱动下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越是真切,越能激发读者的共鸣。所以,我们在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首先应该“抓大放小”,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抓住文章的要旨,即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平时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能力,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