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材料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二)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B.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C.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B.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a.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b.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
c.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c “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 教学目的与教学设想


1.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落实到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或面对困难),仍充满必胜的信念:站得高看得远;爱得深看得清。


2. 初步品味语言。(1)关键词语的品味。(2)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和题解,默读朗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下列问题:


1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李大钊生平介绍


二.课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1 总领全文,揭示题意,点明主旨。


2 自然现象


3 从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具体形象地阐发了险峻环境与雄健精神的关系。


4 民族史路


5 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三.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2.讨论归纳。


四.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


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 “悲壮” “走过”……


探究疑点


1.回答一/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五. 回家作业(讨论一下) 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土地的誓言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入新课。

课文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体会文中的情感。

学生各自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研读:

提问学生读课文

思考问题: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读一读谈谈你理解和体会。2、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举例说明。

学生再读课文,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提问明确。

再度探究: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2、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学生质疑:教师学生共同研讨解决。

教师结课: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木兰诗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当堂背诵;能够完整的复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学会全面客观的赏析、评价木兰形象;体会文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木兰人物形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播放音乐用豫剧《花木兰》导入新课

教师范读,学生各自读课文,全班齐读

学生默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把关,指导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学生再读课文(你认为木兰是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找出读一读。)

教师指导,学生赏析木兰形象。你觉得木兰有哪些地方与平常女子不同,谈一谈。

强化感受:把课文改成课本短剧,学生表演(画外音,由几个学生齐背课文)

作业布置:将课文写成一篇花木兰的传记。

黄河,母亲河

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利用课下收集整理筛选材料;第二课时,展示活动成果。第三课时,综合评价,作文。)

教学目标: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化;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材料能力。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展示活动成果,增强对黄河的理解。

任务安排:黄河文化(成语、俗语、诗句)

黄河文明(炎黄二帝传说,大禹治水)

黄河知识

爱我黄河(环保,〈仿写〉,一句话环保,图形想象)

综合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活动收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