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一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初一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检测(含答案)

2.地点:①在下图 处填上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名称。

3.时间:①距今约_______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②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距今约_______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

●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征有:
(1)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
(2)生产部门: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手工业包括制陶、纺织、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农业上最大的成就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半坡居民已种植粟和蔬菜,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同时还存在着家畜饲养、渔猎经济。
(3)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难点
从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方面,比较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类别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制陶建筑
表现栽培谷物、蔬菜、水稻饲养猪狗纺线织布、制衣、渔猎制造陶器建筑半穴居房屋
建筑杆栏式房屋
从上表可以看出南、北农耕文化的异同,也可以想到: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人类开始向适宜农耕和畜牧的山前、低地迁移,搭屋建房,形成村落,半坡、河姆渡遗址就是中国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
(2)从北方半坡遗址半穴居房屋和南方河姆渡遗址的杆栏式建筑,可见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原始人也懂得人必须与自然协调好才能生存。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2)从生产、生活状况上,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何异同之处。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商讨
●知识系统概述
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石器,有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与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他们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

●知识结构图表

●学习方法探究
1.要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任何历史事件都包含着几个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意义(作用)。在自学中就从这五个方面去寻找、把握,就可以再去学习所有的这类其他知识,这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扩展、去分析、去联系,慢慢就能领悟学习历史知识规律,达到“无师自通”,也就是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2.要学会读图,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上,可以看出:这些遗址都是在大河、大江流域,半坡、大汶口遗址是在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是在长江流域,红山文化遗址是在辽河流域。而河姆渡与半坡遗址是当时南北农耕文化的两个典型,从而再结合史实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3.“同步创新训练”中的“自设创造”栏目,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命题。这就要求学会命题,掌握命题的规律。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将人物、地点、时间、著作之类的知识点作为题干,设置同类内容的四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就可以了。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如果再深化扩展考查的力度,还需要从知识点的多角度、多侧面设置题干,或综合、或归纳、或分析、或概述确立选项,选出正确一项就达到命题的目的。另外,将一些成题找出来,按上面提示的命题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对号入座,也是学习命题的好方法之一。

同步创新训练
1.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
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A.三四千年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D.七八千年
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6.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7.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8.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
9.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内。
原始居民时间地点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制陶建筑
河姆渡
半坡
大汶口
10.下面两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杆栏式房屋。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11.下图《白虎通》引文的意思是什么?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水稻和磨光石器创设两个否定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

●考古发现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当地人民在修建排涝工程时发现的。
河姆渡是河姆村和渡头村的合称,位于浙江省四明山麓的宁绍平原,流经平原的姚江将河姆村与渡头村一分为二。1973年7月,红星大队在修建排涝工程时,发现地层下有些陶器碎片,再往下挖时,又挖出了鹿角、象牙等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立即报有关部门。考古工作者很快赶到现场,考证后,一处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得以确认。
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四万平方米,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骨、石、木、陶等文物达七千多种,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艺术品,价值极高,堪称国宝。遗址中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典型的木建筑房屋。它说明,同黄河流域一样,这里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世界的关注。近几年,已有20多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官员前来考察。
1991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立博物馆。1993年5月12日落成并开放。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对河姆渡遗址做第三次考古发掘,并准备在那里再建一座发掘现场的纪念馆和原始部落村。

●秘闻轶事
半坡遗址博物轶事
人们都知道闻名于世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博物馆的建立与陈毅元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956年,陈毅元帅到西安参观了半坡遗址和出土文物。陈毅说:“这些遗物非常珍贵,一定要好好保护,最好在这里建座博物馆。”随同前来的地方领导说:“准备在这里动工建发电厂。”陈毅严肃地说:“发电厂哪里不能建,可以换个地方嘛!”地方领导又提出没有经费问题。陈毅说:“你们做个预算报国务院,我负责给你们办。”结果,国务院拨款,电厂挪了地方,博物馆很快建了起来。
半坡博物馆,展示了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居住的房舍、储藏用的窖穴、饲养牲畜的栏圈、烧制陶器的窑址及大量的珍贵文物,让人感受到当年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
面对历史遗址极其典型和丰富的博物馆,无不想到陈毅元帅的远见卓识;看到半坡博物馆里半坡人的复原模型,不得不令人想到另一段插曲。
1972年,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来西安参观半坡博物馆时,他发现半坡人模型是白种人面孔,便问博物馆的负责人,是否研究证明6000年的半坡人是白种人。博物馆负责人听了大吃一惊,说半坡人不可能是白种人。原来当时负责制作模型的雕塑家,都是受过俄罗斯艺术教育的,模型不自觉地将俄罗斯白种人特征表现出来。2000年,杨振宁再次来半坡博物馆参观时,馆长便迎上去告诉他,半坡人模型都已改成东方人的面孔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解析:此题是否定性选择题,但又要涉及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比较,找出共同特征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对比可知A、B、C是他们共同具备的特征。不相同的是河姆渡人种稻,而不种粟和蔬菜。
答案:D
6.A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定居”含义,这是关键词语。定居是对游牧而言,游牧生活是因为生活来源是靠采集和渔猎方式取得,随着工具的进步,农耕成为生活用品主要来源,A、B、D都是促进定居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是农耕经济发展,生活来源稳定,才能实现定居。
答案: B
8.C
9.
原始居民时间地点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制陶建筑


渡距今七千年浙江河姆渡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渔猎制造陶器建筑杆栏式房屋

坡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半坡村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纺线
织布
制衣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


口距今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制造黑陶、白陶
10.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杆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杆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11.关于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白虎通》引文是讲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要讲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适合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适合种植粟。同时它也影响了两大流域的居民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杆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都与上面提到的条件有关。
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