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岛市中考地理试卷(附答案)

2014年青岛市中考地理试卷(附答案)
(考试时问:90分钟;满分:100分)
1本试题分第1卷和第1I卷两部分。第1卷6页,30个选择题,共45分;第1I卷6页-7
个非选择题,共55分。
2所有题目的答案都必须填涂和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1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昂符合题意要求的。每题l 5分,共45分)
I 图1中④地所在的位置是
A(20°N.160°E)
B(20°N160°W)
C(20°S,160°W)
I)(20°S,160°E)
2 下列天气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A 出海捕鱼 B 春游踏青
C 室外锻炼D 树下站立
3 图 2表示的降水类型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D台风雨
读图3,完成4―5题。
4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冬至 B夏至。
C春分 D冬至
5图中四点正午太阳高度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甲一乙一丙一丁
B乙一丙一丁一甲
C丙~乙一丁一甲
D丙一丁一乙一甲
读图4,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7、中②、③、④、⑤四地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②地 B③地 C④地D⑤地
读图5,完成8―9题。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 M地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 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9 M地的气候类型为
A温惜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图6 ,完成10 一11 题。
10 .图中大陆西部的山脉是
A .落基山脉B .阿尔卑斯山脉
C .安第斯山脉D .喜马拉雅山脉
11 .图中大陆东部地形的分布特征是
A .呈南北三大纵列带
B .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C .山脉与平原相间分布
0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读图7 ,完成12 一13 题。

12 .关于新?、东京气候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的温差小,东京的温差大 B东京受季风影响,新?不受季风影响
C .东京夏季降水少 D新?冬季降水多
13 .东京降水多的季节,其盛行风向是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读图8 ,完成14一15 题.
1 4 .埃及文物古迹和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A .尼罗河沿岸B .苏伊士运河沿岸
C .红海沿岸D .地中海沿岸
15 .自然、人文特征都与埃及相似的地区是
A .东南亚B .南亚 C .西亚 D.欧洲西部
读图9 ,完成16一17 题.
16 .图中③ 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沙漠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温带海洋 性气候
17 .图中① 、⑥ 两种气候类型呈 南北狭长分布
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B .地形地势C .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
18 .图10 中,长江、黄河源头所在的省区是

A . A 省区 B . B 省区 C . C 省区 D.D省区
读图11 ,完成19 一20 题。
19 .图中① 、② 、③ 、④ 所在的地形区,人日最稠密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关于⑤ 地形区地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纬度较高,冬季寒冷
B .是我国油菜的主要产区
C .黑土而积广大,土壤肥沃
D .河流封冻期长
读图12 ,完成21 一23 题.
21 . AB 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该界线是
A .青藏高原边缘线
B .秦岭一淮河线
C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 .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22 .图13 中能反映丙地的气候特征的是


A . A 图 B . B 图 C . C 图 D . D 图
23 .关于甲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组合正确的是
① 平原面积大,耕地面积广② 以旱作农业为主③ 水能资源丰富
④ 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⑤ 盛产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
A .① ③ ⑤ B .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读图14,完成24 一 25 题。

24 .图 中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大的省市大多分布在
A .珠江三角洲 B .东北地区
C .长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
25 .图中江苏比山东海水淡化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A .江苏大部分处于半湿润区B .江苏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
C .江苏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D .江苏海岸线比山东长
读图15 ,完成26 一27 题。

26 .该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 .上地沙化B .石漠化 C .土地盐碱化D .水土流失
27 .据图中信息推断,该区域水库的最突出作用是
A .水力发电B .发展旅游 C ,拦蓄泥沙 D.水产养殖
读图16 ,完成2 8 一30 题。
28 .图中甲山是
A .西岳华山B .中岳嵩山C .北岳恒山0 .东岳泰山
29 .关于乙河山东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① 水能丰富,落差大② 有结冰期③ 汛期出现在春季
④ 有“地上河”现象⑤ 有凌汛现象
A .① 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④
30 .家住北京的贝贝乘火车去青岛参观世园会,途经的铁路线是
A .京广一胶济线 B .京沪一胶济线 C .京九一胶济线 D京哈―胶济线
第l [卷(非选择题共55 分)
二、综合题
31.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

( l ) D 点所在的山体部位是__。(l 分)
( 2 )① 线和② 线所在地有可能发育河流的是_线。(l 分)
( 3 )图中. (字母)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是 (填字母)( 2 分)
A . 1 20 米B . 290 米C . 190 米D . 620 米
( 4 )图中风向是 风。据图判断A 、B 两地降水量较多的是 地,说出判断依据。(3 分)
32 .读俄罗斯、巴西相关图,回答下列问题。(8 分)

( l )俄罗斯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巴西绝大部分位于 纬度地区。(2 分)
( 2 )巴西北部的地形区是 ,这里分布着有“地球之肺”之称的 (植被)。俄罗斯有世界面积最大的 (植被)。(3 分)
( 3 )亚马孙河水量、流域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航运价位不大,据图分析原因(!分)
( 4 )俄罗斯、巴西两国北部都是人口很少的地区,分析其原因。(2 分〕

33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 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和印度人口与粮食相关数据(2011 年)

( l ) 世界三大宗教中,发源于本地区的是__________。(l 分)
( 2 )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高、低),原因是

( 3 )孟买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的原料条件是
( 4 )南亚地区易产生的气象灾害是 , 主要原因为 .
34、读新疆略图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

( l )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大致 呈现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2 分)
( 2 )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是 。制约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在农牧业发展中,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3 )甲河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和少量山地降水。下列四幅图中,
______能代表该河水量变化的是_(填字母)。(2 分)

35 .读我国某区域图及洞庭湖面积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9 分)

( l )该区域夏初持续时间一长的特殊天气是 。(l 分)
(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农业蓬勃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填字母)( l 分)
A .市场需求B .水热条件C .交通发展 D .劳动力变化
(3)描述洞庭湖面积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 4 )洞庭湖平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一,分析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4 分)

3 6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 分)
材料一:世界能源使用现状及未来能源需求结构预测图

材料二:
1990 - 2010 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项)

( l ) 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多造成的,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据材料分析该气体增多的主要原因。(3 分)

( 2 )材料一涉及的新能源中,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均丰富的是我国四大区域中的_______地区。(1 分)
( 3 )读材料一,说出世界煤炭、 石油、天然气的总使用量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 分)

( 4 )作为中学生,谈谈你在实际生活中为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哪些事情?


37 .某中学地理小组拟探究“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请你一起完成探究过程。(8 分)
探究主题: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探究方法:图文分析法
探究材料:

尝试探究:
( l )地震带与泥石流
西南地区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这是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
( 2 )地形与泥石流
西南地区位于________级阶梯交界处,多山地,山高谷深,地表起伏大,这是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I 分)
( 3 )气候与泥石流
西南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____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这是泥石发生的诱发条件。(l 分)
( 4 )人类活动与泥石流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使地表________减少,加剧了泥石流 发生的强度和频率。(1 分)
归纳总结:泥石流的发生与地震、地形、气候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活动有关。迁移应用:
(l )人类的__________活动可以减轻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和频率。(1 分)
( 2 )右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M 点,图中提供了① 、② 、③ 、④ 四条逃生线路,其中最安全的是_。(l 分)
( 3 )台湾省也是我国泥石流的多发区,请结合探究讨论分析台湾省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