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2)

窦建德助友葬父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从小就刚强正直、乐于助人。12岁那年 ,他的一位小伙伴死了父亲,无钱安葬,全家痛哭不已。窦建德知道后就瞒着家里,将自家 的 牛卖掉,买了棺木,帮助朋友安葬了父亲。窦建德的父亲知道儿子将家里的主要财产卖掉后 大怒,痛打了窦建德。窦建德说:“我们失了一头牛,却帮朋友尽了孝道。这样做没有什么 错。”?杜甫的爱心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穷困,生活艰辛。在安史之乱中,他带领全家老 小颠沛流离,从陕西流落到四川成都,在城西南的浣花溪畔盖起了几间茅屋安了家。每到深 秋,狂风刮走茅草,屋子里雨漏不止,这种情景引发杜甫创作出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后来杜甫把这里的房子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自己搬到了十几里路外的东屯。 不久,以前的邻居寡妇来诉苦说,新房主不让她打树上的枣子。于是杜甫写作了《又呈吴郎 》一诗劝告自己的亲戚,要他对这位无依无靠的寡妇亲切友善一些。?热心助人的徐老

徐特立老人在长沙师范教书时,对贫苦学生总是尽力帮助,为他们解决 经济上的困难。当时在此求学的田汉,因父亲早亡,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徐老就为他 买书、买蚊帐,使他得以安心学习,迅速成长。后来,为官清廉的姜济寰丢掉官职后无以为 生,徐老就把长沙师范校长的位置让给他,自己到别的学校教书。在他的行为感召下,姜济 寰先生后来成为共产党的朋友。长征途中,徐老仅有的一张御寒羊皮送给身体较差的谢觉哉 老人,还送给他一此极为宝贵的粮食。组织上分配给他的一匹马他也很少骑,总是将马让给 有病负伤的同志骑,自己却坚持步行。

?巴金救人

1936年冬天,巴金收到杭州西湖边的庙里一位落难姑娘写来的求救信, 知道了这位姑娘因母亲去世,受后娘虐待,又遇上失恋,曾打算投湖自杀,但因巧遇一个远 亲,被安排到庙里安身,可姑娘后来发现庙里的和尚对她韦了歹心,远亲又不在,无奈灾害 中只好给巴金写了这封信。巴金当即约了鲁彦、靳以二人一起,到这位姑娘落脚的庙里,冒 充是姑娘的舅父,替她付了80多元房租和饭钱,将她救了出来。然后又为她买了火车票,将 她送到上海做了妥善安置。数十年后,有人要在文章中写进这件事,并向巴老打听有关细节 。可巴老说,鲁彦、靳以都故世了,没有人证明,就算了吧。?乐于助人的雷锋

雷锋是个普通战士,每月的津贴很少,他的生活也很俭朴。可是 当他听说辽阳地区受了灾,就不声不响地给灾区人民寄了100元钱。后来成立人民公社,他 又给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寄了100元钱表示支援。寄走这200元钱后,他的存折上只剩 下了3元钱。在出差途中,他给老人让座,帮列车员扫地,擦玻璃,帮旅客倒开水。在沈阳 换车时,他看到人位大嫂丢了火车票,正急得不行,立即用自己的钱为那位大嫂补了票。大 嫂一再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他却笑着回答:“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当 他出完差从丹东返回时,正遇上位老大娘到抚顺找儿子,可又说不清儿子的住处,雷锋就帮 老大娘背上行李,扶着她在抚顺望花区找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找到老人的儿子才放心离去。 后来人们知道了雷锋所做的这些事,称赞他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助人何必曾相识

广东省顺德县易浦小学教师吕坤过去曾被划为右派,政治上遭受 迫害,生活上孤苦无依。但他并没产生消极厌世心理,反而在获得平反后以极大的爱心回报 社会。当他在《羊城晚报》上看到孤儿陈文聪考上大学的报道后,立即给广州荔湾区民政局 写信表示愿资助陈文聪上大学。后来他还专程去广州看望了陈文聪,为小陈解决了一些具体 困难。有人问吕坤说:“你过去认识这孩子吗?”吕坤笑着回答说:“助人何必曾相识。”?一家三代乐于助人

成都市郊农民李桂珍一家三代三十年如一日热心照料生活困难 的邻居,在当地传为佳话。李桂珍现已年近70,儿子媳妇都孝顺,孙子孙女也懂事。这个幸 福的家庭30多年前就向邻居罗易才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罗易才当时患气管炎、肺结核等病, 全身浮肿,不能劳动,他的妻子罗胡氏精神失常。李桂珍就和儿子廖金光一起帮他们料理家 务,照料生活,请医拿药,端汤送水。后来罗易才去世,照顾罗胡氏的责任又被李桂珍的孙 子、孙女承担了起来,他们和长辈一样,细心护理,无微不至,继承了良好的家风。?活雷锋徐虎

徐虎是上海市一位普通的管道工人。在他负责的区段里,流传着他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许多小故事。他无论刮风下雨,节庆假日,只要有人说家里的管道有什 么问题,他都随时随地上门维修,并且不接受人家的任何招待。为了方便群众,他挂出了徐 虎信箱,每天都去看一看有没有反映问题的纸条。只要有,他也总是及时处理。后来,他又 在节假日主动上门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他的女儿抱怨说,长到17岁,只和父亲一起过 了两次春节。在他的带动下,上海又出现了一大批“徐虎”。人们称赞他是新时期的活雷锋 。?

文明售票员

北京市第21路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李素丽同志,热情为乘客服务,温 暖着普通群众的心。她坚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诚心待人,以笑脸迎客,为老弱病残让座 ,并搀扶他们上下车;她坚持唱票报站,为外地旅客提供咨询服务;她还在车上增设了针线 袋,增加了播送天气预报的服务。她所做的虽然都是些平凡小事,但她的行动中却体现了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气。?异姓亲姐妹

张海迪的事迹在报上宣传后,一位山东农家姑娘自愿来到张海迪身边 ,为她服务,照料她的生活。这位姑娘叫郑凤琴,十分佩服张海迪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 精神,她把为张海迪服务看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为张海迪流脓的褥疮清洗换药,帮着按 摩,张海迪夜间学习,她也在旁边陪伴,两人亲密得像亲姐妹。?白书樵的小车

在北京鼓楼的正门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中午,就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这里摆摊提供便民服务。这位老人就是北京西单商场的退休工白书樵。他 的小车上挂着“义务服务,分文不收”的牌子,摆着几十本书籍,十几种报纸、杂志,还有 列车时刻表、北京游览图、针线、信纸、打气筒、修车的钳子、扳手等。他热心为行人修 车、指路、代写信件、提供咨询服务,甚至解答养花、种树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登出求救启事之后

武汉市有位女工的小孩得了胃癌,急需白花蛇草配药治疗。可 是这味药在药店里买不到。情急之下,她就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说明情况并向广大群众求 助。不久,她陆续收取了50封电报、300多封来信和200多个药包。还有人借出差之机亲自送 药上门。此外,还有一些人主动提出,要把她的女儿接去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