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比尔•盖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技术天才的致富之路,如果说Apple公司向人们呈现的是产品天才乔布斯的成长史,那么这本书则赋予了读者一个与二者截然不同的商业天才的创业故事。25岁,当同龄人还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上徘徊到灰头土脸、垂头丧气的时候,查哈尔已经赚得3亿美金。如今,他正在着手创建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和“查哈尔基金会”。
不同于盖茨和乔布斯这类名校的退学生,也不同与硅谷那些常春藤大学联盟的毕业生,查哈尔是高中退学生,而且他是印度移民来美的锡克人,甚至当他创办的第一家公司Click Agents 接到一亿美元的收购邀约时,他还缠着头巾。当他第一次剪了一个跟“像其他人一样”的发型时,父亲说到:“我会记住这一天的!这是我一生最失望的一天!”
同他的身份一样,查哈尔的商业思维也与众不同。他说:“千万不要为了钱去做事――或者说,至少,你不应该光冲着钱去做事。当然,你也想赚钱,但如果这是你的唯一目标,他就会给你的所有决策带来破坏性影响。”这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荒谬的话语是否可信?但,正是“不只是为了钱去做事”支撑着查哈尔的创业精神,也为他带来了令人瞠目的收入。
查哈尔是互联网创业的典型,COM催生的无数的网络广告企业其中之一。查哈尔告诫我们“不必要有一个全新的点子才能创业”,他的第一个公司Click Agents就是模仿DoubleClick,那时,兴起于“横幅广告”时代的DoubleClick已经是品牌广告的领导者,查哈尔在观察DoubleClick时敏锐的发现了商业趋势的变化,“基于效果”的趋势是其创建的Click Agents 的灵魂,虽然通俗的说,只是“按点击付费”,但即使是这个创意也并不是查哈尔的原创。
查哈尔显然不能像盖茨那样编出强壮的程序,也没有乔布斯那样煽情的演讲,他更在意的是“概念等于现实”。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出售的产品比别人更好,而是他的服务比别人更有效、稳定。因为他知道广告商需要流量,而网站需要广告以及广告费用,但决定两者之间商业联系的却是查哈尔。查哈尔给出对方想要的“概念”,给出对方认定的“现实”,既然一切“如君所愿”,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合作呢?
查哈尔的经历显然极具启发性,尤其对于国内渐渐兴起的创业者而言。每个创业者都面临着一个选择,在产品、技术、品牌、商业模式等等中选择那一个作为突破口?查哈尔选择了商业模式,那么我们选择什么。
文中还有其他一些总结,比如:要节俭但不要吝啬,办公室没必要豪华,但在雇佣“摇滚巨星式”的员工时一定要慷慨。对于创业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