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后,由于塑料、纸质及其它材质的容器被普遍使用,特别是PET容器的用量急剧增加,传统的玻璃容器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能与其它材质容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作为玻璃容器生产厂商,只有设法充分发挥玻璃容器自身的优点,不断开发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新技术,方能奏效。下面就这一问题介绍有关的技术开发动向。
一、阻隔紫外线的无色透明玻璃容器
玻璃容器有别于其它罐类或纸质容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能清楚地看到内容物的透明性。但正是因为如此,外界的光线也很容易透过容器而导致内容物发生变质。比如内装啤酒或其它饮料长时间受到阳光的照射,便会产生异味和褪色现象。在引起内容物变质劣化的光线中,最为有害的是波长为280—400nm的紫外线。
在玻璃容器使用中,内容物在消费者面前清楚地显示出其本色,是显示其商品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玻璃容器的用户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无色透明、又能阻隔紫外线照射的新型产品问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近国外开发了一种名为UVA F lin t的能吸收紫外线的无色透明玻璃(UVA意即吸收紫外线)。其制作方法是,一方面通过在玻璃中添加能吸收紫外线的金属氧化物,同时利用颜色互补效应,再添加某些金属或其氧化物,使带有颜色的玻璃褪色。目前,已商品化的UVA玻璃一般是添加氧化钒(V 2 O 5)、氧化铈(C eO2)两种金属氧化物。
由于只需添加少量的氧化钒便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故熔制过程中只需使用一专门的添加剂供料槽即可,这特别适宜于小批量的生产。
对厚度为3.5mm的UVA玻璃和普通玻璃进行波长为330nm的光线透射率随机抽样测试表明,普通玻璃为60.6%,而UVA玻璃仅为2.5%。
另外,用照射量均为14.4J□的紫外线分别照射用普通玻璃和UVA玻璃容器封装的蓝色色素试样进行褪色试验,其结果是普通玻璃内的色残存率仅为20%,而UVA玻璃内的几乎未发现褪色。对比试验确认了UVA玻璃具有有效遏止褪色的性能。
对用普通玻璃瓶和UVA玻璃瓶罐装的酒进行日光照射试验也表明,前者酒的变色程度和口感劣化程度均远远高于后者。
二、玻璃容器预贴标签的开发
标签是商品的脸面,是区别各种不同商品的标志,大多数消费者凭它来判断商品的价值。因此标签当然必须要既美观又醒目。
但长期以来,玻璃容器的使用厂商常被诸如标签的印刷、加贴或现场标签的管理等繁杂工作所困扰,为了解决用户这一困难,提供方便,现在有的玻璃容器厂商预先就将有关标签加贴或预印在容器上,这称之为“预贴标签”。
在玻璃容器上预贴的标签一般有弹性标签、粘贴标签和直接印刷标签等,而粘贴标签又分压贴粘性标签和热敏粘性标签等。预贴标签能经受罐装过程中的清洗、充填及杀菌消毒等工序而不被损坏,且便于容器的回收使用,有的还能在玻璃容器破裂时防止碎片飞散,具备缓冲性能。
压贴粘性标签的特征是使人感觉不到标签薄膜的存在,仅使需显示的标签内容象采用直接印刷法一样浮现在容器的表面。但是,其成本较高,虽然压贴粘性标签的用量有稍稍增加的趋势,但尚未形成较大的市场。导致压贴标签价格不菲的原因主要是出厂时粘着标签用的硬纸板基片成本较高,且不能回收利用。为此,日本山村玻璃有限公司正着手研究开发不用基片的压贴标签。
另一种更广受欢迎的是热敏粘性标签,它一旦受热即具有良好的粘性。经过对热敏标签粘接剂的改进及容器表面处理和预热方法等多方面的反复试验和研究,该标签的耐洗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于1998年被正式应用于每分钟灌装300瓶的灌装生产线。热敏预贴标签与压贴标签一样能清晰地看到其中千差万别的内容物,而且它还具有成本低,能经受碰擦而不会破损,粘贴以后可经受冷冻处理等特点。热敏粘性标签用厚度为38μm的PET树脂制作,在其上涂有高温活性粘结剂。标签经在11℃的水中浸泡3天、在73℃的巴氏杀菌液中浸30分钟、经100℃的煮沸30分钟等试验,均未发现异常变化。标签的表面可印刷多种颜色,亦可在其反面印刷,这样可避免在运输中因发生碰撞而损伤印刷面。这种预贴标签的使用,有望大大扩大玻璃瓶市场的需求。
三、玻璃容器涂覆薄膜的开发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玻璃容器的顾客对容器的颜色、形状及标签等提出了多品种、多功能、小批量的要求,比如容器的颜色,既要求能显示外观上的差别,又能防止紫外线对内容物的损害。象啤酒瓶的颜色有茶色、绿色甚至黑色,其目的就是为了既能遮隔紫外线,又在外观上达到了差别化的效果。
但是在玻璃容器的制作过程中,一则颜色的调配比较复杂,二则众多颜色混杂的废弃玻璃不便于回收利用。所以,玻璃制造商总是希望减少玻璃颜色种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种在玻璃容器表面涂覆一层聚合物薄膜的涂覆玻璃容器应运而生。这种薄膜可制成各种颜色和外表形状,如毛玻璃状等,因而可使玻璃的颜色种类最大限度地减少。若涂覆的是能吸收紫外线的聚合薄膜,则可将玻璃容器制成无色透明的,发挥能清楚地看到内容物的优点。
聚合涂覆薄膜的厚度一般为5-20μm,不影响玻璃容器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因为玻璃容器的颜色是由薄膜颜色决定的,即使各种碎玻璃混杂在一块,也不妨碍回收利用,所以可极大地提高回收利用率,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
这种涂覆薄膜玻璃容器还具有以下优点:可防止容器之间因碰撞和摩擦等引起玻璃瓶表面的损伤,可遮盖玻璃容器原有的细微伤痕,使容器的耐压强度提高40%以上。通过在灌装生产线的模拟碰撞受损试验证明,可在每小时灌装1000瓶的生产线上安全使用。特别是因其表面的薄膜的缓冲作用,大大提高了玻璃容器在运输或灌装移动时的抗冲击能力。可以认为,涂覆薄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再加上瓶体设计的轻巧化,将是今后扩大玻璃容器需求市场的重要手段。
比如日本的山村玻璃公司1998年开发生产了外观呈毛玻璃状的涂覆薄膜玻璃容器,并对其进行了耐碱(在70℃,3%碱溶液浸泡1小时以上)、耐气候(在室外连续暴露60小时)、损伤剥离(在灌装线上模拟运转10分钟)试验及紫外线透射率试验。结果证明,涂覆薄膜性能完好。
四、生态玻璃瓶的开发
研究表明,在玻璃生产过程中,原料中废玻璃所占的比例每增加10%,则可降低2.5%的熔融能量,同时减少3.5%的CO 2排出量。众所周知,随着全球性资短缺和温室效应的日趋严重,以节约资源、降低耗和减少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意识得到全球性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因此,人们将这种既节能又减低污染的以废玻璃为主要原料的玻璃容器称为“生态玻璃瓶”。当然,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玻璃”,要求废玻璃的比例占90%以上。
要想以废玻璃为主要原料生产出高品质的玻璃容器,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剔除混杂在废玻璃中的异物(如废金属、废瓷片等),及消除玻璃中的气泡。目前采取废玻璃粉末化和低温熔融技术来实现异物鉴别剔除的研究及低压脱泡工艺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回收的废玻璃无疑是颜色混杂的,为了熔融后能获得满意的颜色,可采取在熔融过程中添加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如添加氧化钴可使玻璃呈浅绿色等。
生态玻璃的生产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日本在生态玻璃的生产方面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1992年因以100%的废玻璃为原料生产并实施“生态玻璃”而受到世界包装机构(W PO)的嘉奖。但是,目前“生态玻璃”所占的比例还较低,即使是日本也只占玻璃容器总量的5%而已。
玻璃容器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包装材料,三百余年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使用安全,易于回收利用,无论是对内容物还是玻璃均不会发生污染。但是如本文开头所述,它又面临着如聚合包装材料等的严重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玻璃制作新技术的开发,充分发挥玻璃容器的优势,是玻璃容器制作行业面临的新课题。希望以上介绍的有关技术动态,能给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摘自《中国包装报》孙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