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们眼中,不少艺术门类讲究的是"童子功",因为幼儿阶段的艺术熏陶效果明显,而且见效也快,家长很容易被孩子阶段性的成果而鼓舞。但这些课程在孩子进入学校乃至成年之后的后续效果,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关注。
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由于父母灌输得多、启蒙得早,往往表现出所谓的艺术天赋,但进入初中阶段,许多天赋就逐渐丧失,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劲不足的问题彻底暴露以至表现为非常平庸。在幼儿教育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陈先生从小就把女儿送去各种艺术辅导班学习,还在幼儿园期间,孩子就先后参加了国画班、合唱班、讲故事班、主持人班等众多兴趣班,当时女儿也确实能歌善舞、能说会道,但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她却出现了成绩平平的现象,导致孩子信心不足。
如出一辙,叶先生的小儿子在学龄前就被送去参加诗歌兴趣班,这使孩子能够熟练背诵许多唐诗,10以内的加减法口诀也都学会了,但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记忆力却并不如想象中好,反而落在了他人之后。
有研究显示,学龄前(0-8岁)是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窗口期。正如3岁前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期,8岁前的这段时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水平在遗传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后天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机遇是唯一性的,用一句俗语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这种关系:"过了这村,没了这店。"然而知识、技能、艺术细胞的开发,却是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进行,而且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智力的提升,在一定的阶段表现出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能看到演奏能力较强的孩子,但真正成为艺术家、钢琴大师还是需要后天大量的勤奋的学习。
在家长看来,这种金钱堆积出来的"超前",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教育专家却认为,这是幼儿教育"富营养化"的典型表现。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提出,"在家庭消费中,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最大,有时也最浪费。"对孩子教育投资无限度,已经导致幼儿教育在"过剩"中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