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明察秋毫
丁丁喜欢上撕纸,并且乐此不疲。自打尝试折叠撕纸之后,丁丁能很轻松地撕出很多一模一样的图案了。这天,丁丁又嚷嚷着要玩撕纸的游戏。妈妈发现,最近丁丁对那些细小的东西总是很敏感,比如一根小线头,他能捏在手里弯来拐去的玩上半天。看来,小家伙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了。于是,妈妈决定给他来点新花样。
妈妈撕了四个圆,把四个圆悄悄地拿到一边,略微做了一些处理。妈妈在一个圆上画了一条直线,一个上面画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上面画了一五角星,另一个则用剪刀剪了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小缺口,然后把四个圆拿到丁丁面前:“丁丁,你看看,妈妈撕了四个圆呢!你看看他们一样吗?”丁丁将四个圆形摆在桌子上,大致看了一眼,立刻说:“妈妈,一样!”“一样啊?我可要找出点不一样的来。”妈妈假装拿起那些圆形的纸片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丁丁突然发现了其中一个圆形上面的那条直线,接着他又发现了另一个圆形上面的小缺口:“妈妈,不一样!”
好厉害的小家伙呢!他果然发现了这些细微的差别!妈妈暗自得意。妈妈在丁丁的额头上亲了一下:“你好厉害哦!妈妈都没有发现它们不一样呢!来,给妈妈看看!啊?真的不一样呢!我再撕几个圆,看看一样不一样哦!”
妈妈又撕了几个圆,这次,妈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每个圆上点了一个彩色的小点。真够隐秘的,小家伙还能发现他们的区别吗?
丁丁把几个圆那手里看了又看,似乎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妈妈问:“它们一样吗?”
丁丁坚定地摇了摇头。
“有什么不一样呢?”丁丁说不出来。
妈妈纳闷了。难道他没有发现他们的区别?于是,妈妈又问了丁丁一遍:“它们一样吗?
丁丁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这可奇怪了。既然他说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么坚定地认定他们不一样呢?妈妈猜测来猜测去,最后断定可能是小家伙虽然区分出了不同的颜色,但是他还不会用准确的颜色概念来表达这种区别。于是,妈妈试探着问了一句:“哪儿不一样呢,你能指给妈妈看吗?”
丁丁伸出小手指,很自信地指向那几个不同颜色的小点。哈哈,看来小家伙已经能够分辨颜色了,只是还不知道怎么将颜色的概念跟实际的颜色联系起来罢了。
妈妈顺势拿着那几个圆给丁丁讲了一遍:“哦,我也看出来了,是不一样。你看,这个圆的小点是红色的,这个是绿色的,那个是紫色的,还有一个是黄色的。”
后来妈妈又在相同的圆上面做了不同颜色的其他记号,比如一个对勾,一个小三角,一个等于号,一个句号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图形与颜色的区别,丁丁几天之内就学会了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收获还真不小呢!
当然,妈妈还会有更多的花招。比如丁丁撕了一个小圆,妈妈就会很不服气地说:“我要撕一个更小的圆!”然后妈妈撕一更小的圆拿来和丁丁的比。偶尔的,妈妈也会犯错误,本来要撕一个更小的圆,结果偏偏撕了一个更大的圆。这种意外常常让丁丁乐不可支。没有比一个“笨妈妈”更让人觉得可笑的了。在妈妈不服气的比大小的过程中,大小的概念便这样悄悄地传递给了丁丁。
其他概念当然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悄悄地带出来,并不需要刻意去教宝宝,他自然就会在游戏中理解这一切。比如,丁丁撕了一个圆,妈妈说:“我可不撕圆,我要撕一个三角形。你看,我撕了一个三角形了吧?”“我要撕一个正方形!”“我要撕一个扇形!”
撕纸的游戏变化万千。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颜色、形状、多少……许许多多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宝宝在快快乐乐的游戏过程中悄然习得。如果妈妈想象力足够丰富,甚至还可以通过撕纸游戏来讲述故事,或者引导宝宝自己来编故事。假定宝宝撕了一个大苹果,那妈妈就可以撕一条小虫子,让小虫子一点点把苹果给吃掉。吃完以后,小虫子又饿了,它想再吃点别的。妈妈又给它撕了一块饼。可是饼太硬了,把小虫子的牙给蹦掉了。于是,小虫子要去看牙医……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妈妈就可以和宝宝一起源源不断地往下编出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