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

词典名字:

砚台

词典发音:

yàn tāi

注音:

ㄧㄢˋ ㄊㄞ

成语繁体:

硯臺

词典解释

砚台[ yàn tai ]

⒈  同“砚。

inkstone;

⒉  ”

引证解释

⒈  磨墨的文具。

皮日休 张贲 等《药名联句》:“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砚臺。”
砚,一本作“”。 元 姚燧 《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兔毫花笺铺展砚臺高。”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臺、笔筒数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老人家是想当陪房丫头一块嫁过去,好成天给人家端砚台拿纸啊,还是给人家铺床迭被到了晚上当姨老爷啊?”

网络百科

砚台

  •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 近音词、同音词
  • yàn tāi砚台
  • yàn tái燕台
  • yān tái煙炱
  • yān tái煙臺
  • yān tái烟炱
  • yàn tāi燕胎
  • yān tài煙態
  • yǎn tái演台
  • yàn tài艳态
  • yàn tái燕臺
  • yān tài烟态
  • yàn tāi硯臺
  • yǎn tái演臺
  • yān tái烟炲
  • yàn tài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