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人生作文

时间:2021-12-15 18:26:28 关于人生的作文

'

妙玉在《红楼梦》中算是个性格非常奇特的女子,她秉性清高、性格孤僻,文独喜欢庄子,因此自称畸人;她追求个性自由,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所以,特别推崇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不趋炎附势,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因此,“万人皆不入她的目”,也因之被人看作“不合时宜”之人。又因自幼出家,在古庙中度过她本应是多彩的青少年时代,自然养成孤僻清高的个性,笔者喜欢妙玉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认为在《红楼梦》中众多的红粉佳人中,妙玉是一个可以与黛钗毗美的人物形象,她的魅力来源于她的另类,更来源于她迴异于世人的精神追求。

妙玉在整部《红楼梦》中出场次数有限,前八十回中,明里暗里出场次数也只不过六回,而且多是借他人之口进行侧面介绍,反复阅读,发现正面描绘只有两处,然而却被作者曹雪芹放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第六位,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没有与四大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人物。尽管这样,曹雪芹在《世难容》这首专门为妙玉所做的曲子里,称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可见她在作者心目中的份量。她美丽而又颇具才情,为人处事,一尘不染,清高孤僻,她追求个性自由不趋炎附势。因此,被人看作“万人不入她的眼”"不合时宜"之人,她应该是当时社会人们眼中的一个另类,一个追求迴异于普通人的奇女子。那么,要分析妙玉为何具有这样的性格,当然还要从她的出身和处境入手。

曹雪芹对妙玉身世的介绍,应该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是才藻》一回里,那时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所修大观园已经落成,贾府上下忙着做各种准备,包括一些宗教仪式的准备,当时府里面已经买来了一些女孩子作为尼姑、道姑进行培训,准备在省亲使用,在准备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有林之孝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也是十个都有了,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官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曾许过出家,因大了,就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须得她亲身入了空门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民院住着。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要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还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以此她竟未回去,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林之孝回道:“请她。”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答道:“她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她何妨”。林之孝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了请妙玉,次日备轿去接。妙玉从此住进大观园栊翠庵。大家看这段文章内容传达了什么信息?一是妙玉出身非比寻常,不是那些穷人家孩子养不起了送进庙去,讨口饭吃为了活命,也不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她乃官宦人家之女,只因病一直不好,找替身出家也不行,迫于无奈才出了家,这出家应属天意,而非人愿;二是她身世孤苦,父母双亡。师父也于去冬圆寂;三是模样儿极好;四是文墨极通,经文也好;五是她衣食起居不宜还乡,命该居留此地;六是她性格清高孤傲,非同一般道姑、女尼。王夫人的爽快答复,一则表明了她对这么一个小尼姑心怀同情和敬重;另一方面这段文字也与作者写她所谓的“乐善好施”相互照应,在那个时代,富人拿钱修庙、捐钱施舍都是积德行善之举,据说是可以修福的,她出身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又嫁与金陵首富贾家,当然相信所谓的“天命”理数,因此,非常乐意把妙玉这样的一个出身高贵,有才有貌的小尼姑请到大观园里来,这样既表明了她的善举,又为她贾家后代积了阴德,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一、妙玉的性格

要说妙玉性格,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一章中,表现最为突出。

(一)、心性高傲,不趋炎附势。在这一回里妙玉正面出场,这一场应该算是曹雪芹为妙玉正面立传了,作者通过妙玉的语言和行为就把妙玉异于常人的个性特点,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出来。文中这样写贾母等人来到栊翠庵对妙玉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妙玉听了,忙去煮茶来。宝玉留神看她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道:“是旧年收集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与众人都笑起来,这一段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是这样分析的:先写贾母说了句话:我不吃六安茶。怪不怪呢?贾母怎么就猜妙玉沏的是六安茶,而妙玉怎么就知道贾母不喝六安茶呢?我读了也有点奇怪,感觉问的突兀,回的也出乎意料。而刘心武认为曹雪芹这里传达了一个信息是,贾母跟妙玉的家庭,跟她的上一辈,还不仅仅是父母一辈,可能跟她爷爷奶奶一辈曾经非常地熟悉。她知道妙玉家的待客习惯,在妙玉长辈在世时,待客时总是要端出六安茶来,这已成待客的惯例。因此就直接说,我不吃六安茶。然而妙玉回答也很简洁明确、巧妙,她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她知道贾母的口味,贾母又问是什么水?这说明贾母很懂得品茶,什么茶要什么水才出味。这说明贾母很善于享受生活,享受到精致入微的地步。这种人真的是品茶,不能叫喝茶。会品的不仅挑剔茶叶,还讲究煮茶用的水,所以必须问是什么水。水不合格,茶叶再好也是不能喝的,妙玉就告诉她是旧年收集的雨水。这样贾母就去品那杯茶,喝去半盏。妙玉跟贾母说完这句话,就懒得再去理贾母她们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她心性高傲啊。贾母不是贾府的老太君吗?妙玉不接待是说不过去的,但接待心里又不十分乐意,因此敷衍一下,却不愿给她浪费更多时间,更与她没有什么话可讲,就瞅了机会拉一拉宝钗和黛玉的衣襟,把她们带到东禅房旁边的耳房,单请她们去喝体已茶。再看这两个人用的什么杯子啊,宝钗用的叫做“攽瓞翠”,还是晋王恺珍玩,苏轼见过的,黛玉用的是“杏犀盅”,这两样都是稀世珍宝啊!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拿来斟了茶与宝玉。惹得宝玉心有“不平”笑道:“常言世德平等,她两个就用那古玩奇珍,怎么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吃茶。”这话狂不狂暂且不说,再说为黛钗烹茶用的是什么水啊,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看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瓷罐一罐,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这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妙玉心里有杆称啊,当然不是普通人心目中的“称”,贾母是个什么人物啊,在贾府也算是拐棍捣一捣就地动山摇的人物吧?可妙玉不买她的帐,就不巴结她,她用的茶具、喝的茶叶、烹茶的雨水也就一般待客用的而已,只有黛玉、宝钗她们才是妙玉心中的贵宾,才配享用到这般特殊的礼遇。这点就把妙玉那种独特性格写出来了,清高、不趋炎附势,这是她品格中非常令人景仰的一面。

(二)、不亢不卑、直率真实。从她与贾母的对话上,也可以看出妙玉的不亢不卑。与宝玉黛玉的对话,则表现了她的直率真实。她还有一个宝贝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她笑问宝玉“你可吃了这一海?”宝玉笑道:“吃的了。”那妙玉怎么回答:“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的,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果就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又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她俩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看,这就是妙玉啊,宝玉又待怎样:你是沾了她两个的光。就连黛玉尝不出烹茶的水,她还冷笑说黛玉“竟是大俗人”。够尖锐的吧,可她不管,如果善于拐弯抹角的说话了,那就不是妙玉了,她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直率的人,不会曲意逢迎任何一个人,也决不会去拍哪位公子小姐的马屁,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这才是妙玉的性格,也是妙玉的魅力。

(三)、秉性古怪、孤僻。妙玉对刘姥姥喝茶用过的杯子,妙玉是什么态度呢?“将那盛水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是刘姥姥吃了,妙玉嫌脏不要了。既不要丢了多可惜啊,宝玉这人好就好在善解人意,就陪笑让妙玉送给刘姥姥,你道妙玉怎么说:“这也罢了。幸好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用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你看,脾气够古怪的吧,当然妙玉是有洁癖的,刘姥姥乃乡野村妇,没有那么多穷讲究,更不用说那时本就没有牙膏、牙刷什么的,就是嫌她脏,用开水煮煮,仔细洗净了,未必就不能用了,非得丢掉才解恨吗?还说自己要用过的砸碎了也不给她,真是刁钻、怪癖。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妙玉这样做是看不起乡下人,只能说她有洁癖、秉性古怪,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被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在刻画人物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要写人物的优点,也写人物的缺点,这样的人才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二、妙玉的异样追求

作者第三次是借李纨之口评价妙玉的,那天大家联诗联得高兴,宝玉联的不好,李纨就罚宝玉去栊翠庵讨一枝红梅回来,那李纨说:“我才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李纨在曹雪芹笔下应该算是个大好人,也极少贬斥某个人,但妙玉就不入她的眼,这也说明了妙玉的怪癖。

妙玉第四次出现就在六十三回了,当然,这次也不是正面出场,还是由别人来说她。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妙玉给他留下一个拜帖,也就是祝寿的,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得了这帖很是高兴,从他内心来说他是非常敬重妙玉的,也很珍视妙玉的情谊,就想回个贴,以示礼貌,但如何回帖就犯了难,想找个人来帮他出个主意。当然,他首先想到的是林黛玉,一方面因为黛玉是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才女,另一方面在他心目中黛玉与妙玉在性情品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没走到潇湘馆就遇到了邢岫烟,宝玉当时也未曾想请教她什么,也是客套随口问了一句:“你去哪儿?”邢岫烟说:“我去栊翠庵。”宝玉听了就觉诧异,就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眼。原来她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人。”于是,这岫烟就介绍了她与妙玉的交情,她们原是邻居,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此有了那么一层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邢岫烟也说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这宝玉一想,眼前站了一个最了解妙玉的人。该知道怎么回帖才合适吧,就把妙玉的这个帖子给邢岫烟看了。那岫烟看了拜帖,你道她怎么说:“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话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连这样一个女孩子都批评妙玉的不是,可见妙玉在世俗人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另类,但听了宝玉的一番话:“姐姐不知道,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岫烟上下打量了宝玉半日,认可了这是一对“知音”,就告诉了宝玉原故。因妙玉认为:“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她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她个“世人”。畸人者,她自称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她便喜了。如今她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她的心了。刘心武对这一节是这样评的,说这两句诗是宋朝范成大的。“铁门槛”是指封建贵族家庭或富豪人家的门槛,他们希望自家的荣华富贵可以延续千年,即诗人范成大就说了,一个人即使你地位再高,家庭再兴盛最终这荣华富贵也都会烟消云散,死后一堆黄土把什么都终结了,也就是落个“土馒头”而已。

妙玉为什么单单推这两句诗好,这意味着她对人生有独特的看法,这看法,恰巧就与范成大的这两句诗相呼应,也就是找到了心理上的共鸣,以我们现在去看,这是看破红尘,认为所有的荣华富贵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们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名呀、利呀统统没有什么意思,终归免不了一死,终归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妙玉喜欢庄子的文章,庄子所谓的畸零人其实是与众不同的人,是非常个别,非常古怪的人,他与所有的“俗”家人都合不来,只与天地万物,与自然才是合谐共生的。妙玉也称自己为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对名利、对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已看破,宁愿享受灵魂的宁静,品味那种超越红尘的孤独。这种孤独赋予她精神的力量,让她置身于云霄之上笑看滚滚红尘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地,为那些蝇头小利去争权夺利,去勾心斗角、去尔虞我诈。而事实上,庄子哲学也有许多精华之处,怕的是我们达不到那种境界,自然也就很难体味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大快乐,当然妙玉也未必做到真正的超然物外,这不过是她异于常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罢了!这一回里也就从侧面展示了妙玉的另一个个性特点,更进一步地展示了她的另类以及她特殊的人生见解和异样追求。

三、妙玉的才华

妙玉的再一次正面出场就在七十六回了:这一回的主要角色还不是妙玉,主要角色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这天乃中秋月圆之夜,贾母与众人在凸碧山正在赏月之时,忽闻笛声幽咽,引发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情。于是二人凹晶馆联诗。联到最后,出现了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这两个句子真是联得绝了,要想超越这两句的意境恐怕就难了!作者这时就让妙玉出场了。妙玉出来就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子,倒觉得堆砌牵强。”听到了吧,这就是妙玉,出语就非同一般,她不仅懂诗且能够品评诗的优劣,就邀她们两个到栊翠庵里。中秋月夜良辰美景,再加上黛玉和史湘云的佳句,引得妙玉也诗兴大发,就说我现在要把你们的这个联诗续完。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是这样剖析这句话的,表面上是说现在我把这个诗做个了结,续成三十五韵使它完整、清爽。“到底还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你不是吟月吗?表面上她是说我要翻回来切题,但另一层意思却是说做人跟作诗是一样的,或者说作诗跟做人是一样的,到头来,人应该保持自己的面目。这是妙玉一生的追求:这是我的性格我不遮掩,我的性格的棱角我不磨去,我要生活在自己本来的性情里面,要以真面目示人。因此曹雪芹通过这句话从深层次启发我们读者,让我们知道妙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她那种要求保持一种本真状态的人生追求,这是很了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很了不起。

另外,妙玉在未续诗之前,先向林黛玉和史湘云说了她自己的构思,她说:“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既是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妙玉对诗也有很高的造旨啊,她有她独特的审美见解,她更有非比常人的出众才华,于是一气呵成就续出了中秋联句十三韵来。

对这十三韵,作家刘心武在《揭秘红楼梦》中解析是把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女子命运结局做了一个扫描和概括,这点我十分赞同,因为纵观《红楼梦》全册,无论是人物取名还是那些文中出现的诗或曲,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道具,无不蕴含着作者构思的匠心,当然刘老师的有些见解我未必认同,可诗里隐含着众金钗的命运缩影这一点我是同意的。至于刘心武老师的分析,我这里就不再一一表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阅。

这样,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的三十五韵,妙玉一个人就联了十三韵,而林黛玉和史湘云合起来才二十二韵,因此,曹雪芹他早就预设了妙玉这个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是真的了不起,黛玉、湘云读了她的续诗也赞赏不己,说:“可见我们天天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怎么不令人敬佩、叹服啊!

再往下续,我们就会发现曹雪芹在这里有一个对比性的描写,还记得四十一回中贾母她们在栊翠庵品完茶,走出栊翠庵时,妙玉怎么做的吧?她是“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但这次史湘云、林黛玉三人联了句,熬了大半夜,二位姑娘离开时,妙玉却“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对妙玉来说,这种行为是极罕见的,但是恰恰因为罕见则更能展示妙玉的性格,“爱我之所爱”与前面所述一样,是她把这二人当成了自己的贵宾,也同样喜爱这两人的才华,在她心目中她们自是更有地位,更值得敬重!这就是妙玉的另类!

四、妙玉的结局

在《红楼梦》第五回十二钗正册的册页里,作者曹雪芹专门为妙玉作了一支曲,题目叫做《世难容》。

曲子这样写妙玉的《世难容》气质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从曲名上看,妙玉在个世界上生存是相当困难的,不是“万人不入她的目”,而是“她不入万人的目”,尽管她有着美如兰的气质,与诗仙媲美的才华,但总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的高傲,她的孤僻,只是因为她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也就是保持本真个性,做自己乐意做的事罢了,她妨着谁碍着谁了?谁也没有。但这人太过清高了,就会遭人忌妒的,古今皆然。紧接着两句“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这话咱不必想得那样实,如果硬要套用也嫌牵强,实际上是叹息妙玉奇异的人生追求,好好的女孩家,不能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在古殿里伴一盏青灯生活,把大好年华都白白耗费在这里,其实可惜,至于一些人揣摩着她与宝玉的“爱情”或者是某位“公子”的爱情,皆属牵强附会。作为妙玉她崇拜庄子,自称畸人,又独喜欢范成大的那两句诗,可见早已看破红尘。男欢女爱,这是平常人的生活追求,妙玉既是被人处处看作“不合时宜”,她追求的一定是源于精神层面上的相契相合,这个人不出现便罢,如出现她一定会依自己的性格、大胆追求。而曲中“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这些句我更偏向刘心武老师对“肮脏”的解说,应作不阿不屈来讲,形容一个人坚强,在很困难的时候,不低头,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倔强地生存下去。这样理解才符合妙玉的性格。我也不赞成高鄂在后四十回中把妙玉写成那样的结局,被强人所掳,卖入青楼妓院。“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其实命运无常,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妙玉作为一个弱女子,尽管她希望一尘不染,孤傲、清高在一定的情况下她可以率性而为,追求个性自由,然而她未必能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我想这样一个人该是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她假若真的沦落到那种境地,那活着对妙玉来说还不如死了干净,尽管“遭泥陷”是被迫的,她也不会屈服,通常我们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往往是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的理解方法,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对于妙玉这个人物,我则品出她的异样,她的另类,而且发自内心的赞赏这种性格,也相信喜欢妙玉的读者,应该为数不少,尽管实际生活中,倘若真的遇到像妙玉这样人的时候,也不一定能接受她的行为和方式,甚至也可能受不了她的直,她的怪癖。也许因为我本人也与妙玉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得罪一些人,所以,我喜欢她,尽管我的观点也不能说就全面正确,那么欢迎大家与我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11月

2、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

3、韩进廉《红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4、王增文《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