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为什么会看本书,也是阴差阳错非本意使然。因为大学时看过一本很有趣的哲学书,但不记得名字是什么,遂最近一直在找,而看到这本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误以为就是我要找的那本。其实不是,但一样有趣,甚至更好。 这是一本非严肃读物,也是一本讲西方哲学史的入门读物,对待此类现象级的畅销书,大家大可不必较真对待,毕竟开卷有益。而且,对于一提到哲学就头疼的人来说,这本书肯定会是一本有趣的开眼之书。作者以时间顺序,把历史背景和哲学家的生活相结合,来引出每位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可能是哲学进阶过程,也可能是哲学家的生活八卦,总之,你不会感到任何的枯燥与晦涩。 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你是读《西方哲学史》还是《时间简史》,早期的发展都很相同,基本是都是同样的线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宗教——近现代哲学科学,期间一直有宗教的身影相伴。怀着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人们由宗教神话引发思考,继而到理性的哲学,再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符合人类理性的发展逻辑。然而曾经听到过一句话,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这就有意思了。 苏格拉底:哲学的开端,思考和质问,即对身边的任何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都要思考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原因。这点和我们的孔子很像。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马其顿人,并非雅典人,是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没错,就是那个建立亚历山大帝国的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的王子,师从亚里士多德。 保罗:罗马帝国的保罗,早年是犹太教徒,后皈依基督教,并以哲学为武器开始传播基督教。撰写《保罗书信》,成为《圣经》重要组成部分。为基督教建立起完善的理论基础。哲学帮基督教传教,事有两面,好处是哲学借以强大,坏处在于,宗教和哲学在根本上是对立不可调和的。宗教要求信仰,而哲学要求怀疑。 托马斯·阿奎那:用哲学来证明基督教。 基督教:早期的的基督教(马丁路德之前)就是今天所说的天主教。天主教会的势力很大,欧洲各国的国王登基都要由教皇来加冕,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也很严厉,当然,暴力执法和滥用权力更是理所当然。那么,在这里说一下基督教。现在所说的基督教是一个统称,包括天主教、信教、东正教等。马丁路德改革之前的基督教就是今天所说的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圣母玛利亚,教规比较多,主张人和神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牧师来做中间人,因此那时候教会常以这个特权去迫害教徒和人民。新教,就是马丁路德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信奉耶稣,主张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这样就省去了牧师中间人。现在大多美国人信奉的基督教就是这个。东正教,不太懂。而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马丁路德:马丁时代以前,罗马教会拥有无上的权力,教会上下腐败淫逸敛财,人民和教徒受迫害之苦。因此路德展开了对罗马教会的批判,后来基督教被分成两大派,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支持路德的则被称为新教。再加上东方罗马帝国之前还搞了一个东正教,就是今天基督教主要的三大教派。 加尔文:将新教的影响扩大到整个欧洲,当上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26岁写成《基督教原理》。他迫害天主教徒,在日内瓦竖起更多的火刑架。 笛卡尔: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也是个数学家,发明了解析几何。“我思故我在”的出处人。这句话并不是教科书上的简单唯心言论,它的愿意是:既然我在“怀疑”,那么身边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在“怀疑”中,无法确切考察他们是否存在。而“我怀疑”,则至少可以证明“我”这个思考主体的存在。笛卡尔是位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数学家派,讲究演绎推理),它设想像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一样用严谨的哲学公理来推导出上帝的存在。 形而上学:这里为什么单单把形而上学提出来呢,因为基于我们多年的政治教育,被带跑偏了不少。所谓形而上学指的是超脱于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就像笛卡尔希望的那样,寻找到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能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并不是我们政治书上所学到侠义的“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相对于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斯宾诺莎:笛卡尔的继承者,《伦理学》的作者(《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也是一位理性主义哲学家。他也想用公理推出上帝的存在,但缺少一个公设实体(绝对存在,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因此他把上帝定为实体来作为公社。 洛克:经验主义哲学家(科学派为代表,讲究实验归纳)。洛克觉得笛卡尔胡说八道。他认为人的内心就是一块白板,什么都没有,人的思想都是靠后天学来的。无根之木—就是科学派对数学派的攻击。而数学派也找到了科学派的弱点:科学派没法保证结论的可靠性。科学得出的真理顶多是一种概率的真理。 莱布尼茨:神童数学家,理性主义哲学家,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和洛克辩论,反驳经验主义者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提出单子论。即世界是由一群极小的精神(单子)组成,而斯宾诺莎的世界里所有物体是一个整体(实体)。另外,莱布尼茨和牛顿有发明微积分之争,谁先谁后我们不知道,但今天的微积分符号,我们用的都是莱布尼茨的,因为牛顿的表述非常麻烦,不是用符号,而是用文字,这给实际运算带来很大的不便。 牛顿:这个不用解释了,所有学生梦里的恶魔。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炼金术士、小心眼儿、世界末日预测者(预测世界末日2060年)。最大的成就是力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是一名科学家,因此在哲学上偏向于经验主义,更甚的是,由于力学太牛逼,对哲学的影响,直接引出了机械论(机械唯物主义),即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 霍布斯:机械论的急先锋。 决定论:机械论导致决定论。按照机械论的意思,人只是和其他虫鱼鸟兽一样的一个普通事物而已,我们的意识不过是一系列物质作用的结果。这让人感到人可有可无。而更可怕的是由它延伸的决定论,即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律。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了。那我们人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奋斗还有什么意义?真的是让人类丧失存在的信念。 休谟: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的人,可以说拯救了人类的希望。《人性论》的作者。这个人要企图办掉科学,他认为靠谱的东西只有两个,一是逻辑严谨而又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知识,二是感官体验得来的知识。休谟认为由逻辑推理而来的规律(即未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他还有一句名言: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还会照样升起?他又同时否定掉了经验主义。这样一来,他同时否定了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和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哲学界直接崩溃了。 康德:在此背景下,怀疑论的休谟把一切都怀疑、把一切都毁了,怀疑论和决定论僵持不下。这时候康德出场了,哲学界的救世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威力了。但康德理论也有自己的问题,康德说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是表象的原因,那么既然不可知,他又是如何知道物自体是存在的呢?又如何知道它是表象的原因呢?这是他的理论自我矛盾的地方。费希特和谢林在不同程度上修补了康德的工作。 哲学自此,就是德国人的天下了,从康德到到后面的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还有对哲学有巨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海森堡,这些都是德国人或者半个德国人。 黑格尔:黑格尔解决了康德的这个问题。黑格尔认为,之前的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的时候,都把真理和这世界当作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固定不变的事物去研究。因此,黑格尔的理论是,真理并不是固定不动保存在世界某处的,真理就是世界变化不止的过程。世界越变化到后面,我们就越接近真理。他认为世界的变化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方向的。因为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的过程要符合一定的规则。这就是辩证法。 叔本华、尼采: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差啦图斯特如是说》。为什么把叔本华和尼采放在一块呢,就西方哲学的发展来说,西方哲学一直到黑格尔这里,都在坚守着理性不放。然而在叔本华这里,最重要的是非理性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比理性更本质,更重要。叔本华和尼采把西方哲学带到了危险之境,因为他们把一直以来的理性哲学带跑偏到了感性上面,类似于人生感悟式的生活观。作者对其的评价是他们只能算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一个哲学家也许在探究世界本原上有失偏颇,但在对人的意志指导上却很成功。 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者,也代表科学拯救了哲学。有2个重要影响:1、严重打击了基督教的威信。2、进一步消除了人类的神圣性。牛顿的万有引力、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这个不多介绍了,从初中大到大学都出现在教科书里,而且还锁定各种考试的神话级人物。借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他最重要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者,意图通过语言本身来证明哲学本身。撩妹高手,光书中出现的女的就8个,基本上10年一换,还不算情人路人甲、路人乙……罗素的名言:“三种单纯又极强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我只感叹,罗素活的很洒脱,活得很精彩,自己开心就行,别人的眼光关我屁事。但,自古能够活得洒脱的,有钱未必可行,必须有才才行,而且必须是大才。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罗素的学生,家境富有,说到逻辑实证主义,罗素只是一位干将,贡献最大属他。逻辑实证主义者想把语言变得更加严谨,严谨得安全遵守逻辑规则,让语言能完全准确得表达意思,那么哲学就可以像科学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了。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最后,作者作出了哲学是主观的个人结论,认为哲学是指导人类意志的,需要根据人类发展,由人类主观的去认识和发展。 作者也对中国哲学做了评论,基本上的观点是,中国哲学缺少怀疑和思考,缺少理性的逻辑系统,具体评价上是偏贬义的。但个人认为,中国哲学可能发展上缺乏系统性和哲学本身的怀疑性,但其本身则文化性大于哲学性,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始终给我们贯彻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基础和宏观文化传统。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民族奋进的传承起到了“根”的作用。 看书容易,写评难。个人认为,要想达到最好的看书效果,就是书完后写个总结。然而,写书评着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意味着你要将松散的内容框架化,将杂乱、跳跃式的闲游观看系统、逻辑化。而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总想着等待一个轻松的环境同时又有很好的心情,去完成如此“鸿篇巨著”,完美主义,就是拖延症的代名词。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_《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31 20:11:58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