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个刚过去不久的夏天,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回到了那个地处川南一隅的小镇。那是我的故乡,我来的地方。不知怎的——越长大,我便离她越远。
“回来了”,这句话闷了许久,几乎是从我一踏足这块土地开始就堵塞在胸口的。可是,最终,没有呐喊,只是安静地坠入心湖,不起涟漪。而关于故乡的记忆,我似乎也只知其已“故”而已……
怀着近乡情更怯的情绪,我与父亲缓缓行走着,不时低声讨论。我也在四处张望。远处,一座座房屋稀疏地点在山坡上,屋顶烟云袅袅;一条水泥小路蜿蜒盘旋,最终躲进一片杂乱竹林的浓荫里;更远处,是一如既往铁青着脸的苍山,山势起伏有致,夏日里更显静默;还有灰蓝色的天空,游荡的云……我知道这就是家乡了,而于这里的一切,我似乎都有种道不明的情结,既熟识又陌生,既眷恋又淡然。一声呼喊老远地传来,“哥,你来了啊”,一小伙从山坡上健步飞来。我认出他来,是我大伯的儿子。我记忆里的他,是个孩子王,总是带着邻里家的小孩子漫山遍野地跑,但勤快能干,每每我妈妈训我“懒惰”时,总不忘夸他…
一转眼回来已经两三天了,最初的激动已慢慢褪去了,我却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这次回来确乎是有些草率了。饭桌上,谈话间,都使我意想不到的拘谨,就连门外的路,也往往有一种让我浑身不自在,惴惴不安的感觉——陌生,萦绕着我,狠狠的勒在我的脖子上,让我喘不过气来。
于是每日里,我几乎只呆在屋里,看书、听歌、玩手机,努力地和我原来的世界保持着联系,像极了只深陷囚笼的鸟儿…
期间也去过一次老屋。只是那门外半米高的野草,四处散乱的碎瓦片,横躺着的已朽的梁木,早已让人分辨不出脚下的路了。屋内倒算空阔,除了厚厚的尘土外,就剩些老古董家具了,保存尚完好,但它们的价值也只在于保存了。彼时彼景,一股怀念流过心头,记忆片段不断地串联,最后连接成一幕断断续续的童年光景。然后,久久的挥之不去。但一种更沉重的悲怆恰也在不经意间弥漫着——耳边似又响起了大人们“恳切”的话语:等你有出息了,可就别再回那山旮旯里了……
“但是,这里终归才是我的家,我的根。不是么?”我一遍一遍地叩问自己。
闲着终归不是我的性格。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独自出了门,沿着山路往上走。
刚出门不到几步路,就拐进了一片竹林,这时的竹林自与其他时候不同。四周静悄悄的,空气里带着些水气,风迎面抚过,给人丝丝沁人的凉意。一竿竿竹相互扶倚,又高又密,竹叶舞姿翩跹,随风追逐,去留无意。恍惚间,我似乎嗅到了一缕清香,像童年的栀子花一样,清新而自然。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喜?只是,我一寻找,它却又消失了,不留痕迹。
这时,俯仰之间,我才留意到脚下的路。
路,还是从前那样,蜿蜒曲折,在林中穿梭,探不到尽头,一如往常的平凡;可是呀,路,已不是从前那样,不复昔日缠人的泥泞,白色水泥路显得冷硬,却也更宽阔利落了。
不知觉间,晨光熹微,白雾慢慢散开,前方的路逐渐清晰起来。陌生感似乎也随着消散不少。我继续向前走。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陷入了窘境——有两条不同方向的路摆在我面前,我踌躇着。一条路,平坦而明亮,是白色水泥路的延伸,想必前方还有许多我未曾拾得的美景;另一条,曲折而幽静,路边杂草丛生,其间映出点点斑斓。
我极目望去,目光深陷却不见尽头,所见所得不过一片模糊罢。徒留向往,但我对于它们却都知之甚少。什么都变了。我不知道哪条路会通向哪里,哪条路会更平坦顺畅,哪条路上会有更美的风景。我也不清楚两条路是否会在未来某点交会,或远或近,亦或是渐行渐远……
于是,我不由地想到了我来时的路。在这条长路上,总会遇到分歧的一点,正如眼前,无论我选择了哪一个方向,总有一个方向与我相离,然后擦肩而过,使我不得心安。
此时此刻,在我置身的这条路上,和风丽日,满目苍翠;而我相信,当初来时的路上,我若是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也必然有同样的阳光,同样的鸟语花香。只是,在那样一个岔路口,我只能选择一条似乎已被安排好的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总之是交错迷离。可是,越走越远之后,每次回顾,就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心中的另一条小径始终就在那里,向我展露着一种模糊的忧伤……
我知道,我必须得有个选择。而我能够选择的,确乎只是其中一条,然后就得一直走下去。
终于,我下了决心,走向了那条幽深的小径。在路的前方,风景依旧。这时,我能感受到的,只有满心的愉悦放松,和由内而外的从容。
我豁然开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即是成长,步履即是宿命。
——后记
有人说:你生活的起点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抵达了哪里。或许是对的。但于我而言,我不得不承认,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害怕独自走在路上。所以,我时不时地徘徊,回顾我渐远的乡关和来时的路,胆怯而脆弱。但是,回顾的同时却不错过眼前,我依旧在路上。
阳光流转,洒在路上,印下明亮的光斑;更洒在我的心里,照亮着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