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福建仙游县枫亭中学方东
摘自《历史学习》2000年第7-8期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曾经在高考中命过大题的有评价唐太宗、康熙帝的政绩,有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比较评价,有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对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主张的阐述及评价等等。所以正确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对高考复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又是什么呢?
一、历史人物的分类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几百位之多,但教材对不同的历史人物的叙述分量有很大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孙中山、毛泽东等。这类人物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巨大,评价时不仅要注意分阶段对具体问题评述,还要从宏观上综合把握。第二类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并在某一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这类人物数量多,在学习和复习中容易忽视,在评价时一定要紧紧扣住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文化名人,近现代史上的正、反面人物等等。在教材中一笔带过的人物,仅需简单了解即可,一般不宜作为典型评价。
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的历史人物特点,评价方法上应有所区别。其一,功过论。即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为“功”和“过”,分别评述,然后综合指出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或功过参半具有两面性等。如汉武帝、隋炀帝、唐玄宗即分别属于上述三种类型。其二,阶段论。有些历史人物,其前后两个时期的活动截然不同,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表现,对此则用阶段论为宜。如古代史的唐玄宗、中国近代的康有为、世界史的拿破仑等。其三,是非论。有些历史人物的活动较为复杂,有是有非,是非夹杂在一起,如此则采用“是非论”评述较为合适。如曾国藩、左宗棠、世界史上的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等。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时,要充分考查人民群众的意志,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价值。当然,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过重大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决不能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陷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其次,要坚持阶级的观点,正确界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活动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有阶级性的,他必然是所属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超阶级现象,要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阶级实质。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减轻剥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其实质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再如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时,在其墓志铭上写着“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要求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对此则既要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对促进全球局势缓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更应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
战略的内外原因及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深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第三,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要挖掘历史人物的背景,如阶级、政治地位、言论、动机等,但这些背景不是衡量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其活动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据此来评价武则天就不会在其道德标准和任用酷吏上纠缠不清,于是,就有了“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结论;而在评价康熙、乾隆时就应把握当时国内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相似的历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95年高考题“(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结论分析等。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着,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一方面要把历史人物严格地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去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也只能以其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代而苛求古人。
第五,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全貌。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纵向”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持续性进行纵深的考察、阶段的分析、评价。“横向”就是对历史人物不同阶段的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横向的比较、综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康有为、粱启超在19世纪90年代面对民族危亡积极进行维新变法运动,这无疑是爱国、进步的,但到20世纪初,当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倡导革命时,康、梁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保皇派,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继续鼓吹保皇,而粱启超在目睹袁世凯专制独裁后,开始反袁,并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两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一个人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反之,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为了达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得心应手,在平常的学习、复习中就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以上所举的方法、原则以及有关观点的运用,切忌生搬硬套,面面俱到,更不能脱离有关材料和问题。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灵活运用观点、方法和原则,紧扣具体问题,才能做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才能把历史学好。
篇二:《初三历史练习单元评价检测(二)》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二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右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工匠制造的铁甲舰“平远号”。制造此舰的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海外贸易
D.进行科学考察
3.记者在采访一位农民时问道:“目前,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农民说:“我的心愿与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口号一致。”这位农民的心愿是()
A.自强B.求富C.求知D.自立
4.有史学家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种说法可谓是一针见血。但是,洋务运动也有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
③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④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2011·梅州学业考)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认识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6.“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在近代中国,秉持这一观点的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7.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批评洋务派只知“师夷长技”,徒袭西艺之皮毛,未得西艺之要领。于是,他们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这里的“他们”为“得西艺之要领”采取的措施是()
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④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对历史人物孙中山,曾国藩等人的看法}.
8.(2012·南昌模拟)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B.传播新思想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D.筹建海军
9.(2011·孝感中考)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10.辛亥革命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下列是一个辛亥革命老兵的回忆语,其中有误的是()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起义
B.1912年1月1日,成立了民国政府
C.孙中山先生在武昌指挥了起义过程
D.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2012·常州模拟)“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本主义
1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1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14.(2011·安顺中考)八年级的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5.(2011·河南学业考)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
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16.(2012·常州模拟)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对历史人物孙中山,曾国藩等人的看法}.
A.李鸿章——洋务运动B.魏源——戊戌变法
C.孙中山——辛亥革命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17.1916年,酷爱文学、思想进步的刘奇想在右
图杂志上发表文章。你若是当时杂志的编辑,会
建议他选择下列哪一方面的内容()
A.社会需要儒家思想
B.君主立宪是时代的潮流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立足国情,反对全盘西化
18.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篇三:《历史人物评价》对曾国藩的评价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对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