𩑔

𩑔
拼音 [kū] [yà] 注音ㄎㄨ 一ㄚˋ
总笔画12画
简体部首頁部 部外笔画3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TNDM 仓颉ONMBC
郑码MAYG
结构左右
统一码29454
笔顺ノ一フ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𩑔kū(ㄎㄨ)

⒈  秃头。

⒉  颊旁骨。

统一码

𩑔字UNICODE编码U+29454,10进制: 169044,UTF-32: 00029454,UTF-8: F0 A9 91 94。

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B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B)。

异体字

𩑡𩑨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𩑔

𩑔【戌集下】【頁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苦本切,音閫。《玉篇》禿也。

《集韻》丘謁切,音揭。義同。

《唐韻》《正韻》𠀤苦骨切,音窟。《廣韻》白禿。《正韻》頰旁骨。《周禮·冬官考工記注》之而頰𩑔也。○按說文,有𩑡𩑔。廣韻有𩑔𩑡。諸韻書音義大同小異,蓋卽一字,而誤分爲二也。

说文解字

𩑔【卷九】【頁部】

秃也。从頁气聲。苦骨切

说文解字注

𩑔)禿也。禿本訓無髮。此則用其引伸之義也。考工記。作其鱗之而。注曰。之而、頰𩑔也。按頰謂鱗屬之面旁。𩑔謂鱗屬之頤?。圓潤光滑故謂之禿。古語如是。魚游泳必動其頰與?。所謂作其之而也。玉篇。頹者、頰下也。是其字可作頹。而淺者謂爲穨字。从𩑋。气聲。苦骨切。十五部。按周禮釋文云。許愼口忽反。禿也。劉古本反。正義曰。舊讀𩑔字沽罪反。劉以爲當音壺。玉裁謂板本壺字葢誤。當作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