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
拼音 [yǐng] 注音一ㄥˇ
繁体 总笔画12画
简体部首页部 部外笔画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XIDM 仓颉PEMBO
郑码RRKG 四角21982
结构左右 电码3379
区位8203
统一码988D
笔顺ノフ丨フノ丶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颍(潁)yǐng(一ㄥˇ)

⒈  〔颍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流经安徽省入淮河。

⒉  (潁)

统一码

颍字UNICODE编码U+988D,10进制: 39053,UTF-32: 0000988D,UTF-8: E9 A2 8D。

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颍字收录于 现通表

异体字

𣻯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Yǐng

〈名〉

(1) (形声。从水,顷声。本义:水名。颍河,淮河最大的支流)

(2) 同本义 [Yin River]

颍,颍水,出颍州阳城乾山东入淮。——《说文》

(3) 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至安徽流入淮河

(4) 姓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颍

潁【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余頃切《集韻》《韻會》《正韻》庾頃切,𠀤音穎。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荆州,其浸潁湛。《水經》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前漢·地理志》潁陽、潁隂、臨潁、三縣皆屬潁川郡。○按《正字通》入頁部,今依《說文》,凡熲穎㯋潁俱改入火禾木水等部。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颍

潁【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余頃切《集韻》《韻會》《正韻》庾頃切,𠀤音穎。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荆州,其浸潁湛。《水經》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前漢·地理志》潁陽、潁隂、臨潁、三縣皆屬潁川郡。○按《正字通》入頁部,今依《說文》,凡熲穎㯋潁俱改入火禾木水等部。

说文解字

潁【卷十一】【水部】

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从水頃聲。豫州浸。余頃切

说文解字注

(潁)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韵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潁川郡陽城、二志同。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里有陽城廢縣。前志陽城下曰。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過郡三者、潁川淮陽沛郡也。水經曰。潁水、出㯋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至愼縣東南入於淮。水道提綱曰。今潁水源出登封縣北嵩山西南之少室山。東南經密縣、禹州。分爲二派。一經新鄭縣至臨潁縣。一經襄城縣。至臨潁縣。二支復合。經商水縣。合汝水。又合滎陽水。至陳州府南。分爲二派。一爲濄河。一爲沙河。濄河至江南太和縣與沙河合。又經潁上縣與淮水合。曰潁口。皆東南流也。水經曰。至愼縣入淮。愼縣故城在今潁上縣。从水。頃聲。余頃切。十一部。豫州浸。職方氏曰。荆州其浸潁、湛。豫州其浸波、溠。許潁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荆州浸。此非筆誤。蓋案地形互易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