頿
拼音 [zī] 注音
总笔画18画
简体部首頁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 18画
繁体部首頁部
五笔EHXM 仓颉HPMBC
郑码PDRG 四角21186
结构左右 电码7347
统一码983F
笔顺ノノノ丨一丨一ノフ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ī(ㄗ)

⒈  古同“髭”。

统一码

頿字UNICODE编码U+983F,10进制: 38975,UTF-32: 0000983F,UTF-8: E9 A0 BF。

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頿

頿【戌集下】【頁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8画

《正字通》同頾。《左傳·昭二十六年》至于靈王,生而有頿。

说文解字

頿【卷九】【須部】

口上須也。从須此聲。即移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髭,非是。

说文解字注

(頿)口上須也。在口上、在頰亦得名須。而正名百物則曰頾、曰?。左傳曰。至於靈王。生而有頾。是爲頾王。釋名曰。髭、姿也。爲姿容之美也。从須。此聲。卽移切。十五十六部。或作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