纰
拼音 [pī] [pí] [bǐ] 注音ㄆ一 ㄆ一ˊ ㄅ一ˇ
繁体 总笔画7画
简体部首纟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XXXN 仓颉VMPP
郑码ZRRR 四角22110
结构左右 电码9055
区位7102
统一码7EB0
笔顺フフ一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纰(紕)pī(ㄆ一)

⒈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纰了。把这一团毛线纰开。

统一码

纰字UNICODE编码U+7EB0,10进制: 32432,UTF-32: 00007EB0,UTF-8: E7 BA B0。

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纰字收录于 现通表

异体字

𦀘𧧺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名〉

(1) 疏忽;谬误 [mistake]

五者一物纰缪。——《礼记·大传》

(2) 如:纰越(过失,错误);纰妄(谬误虚妄);纰戾(讹错;不合情理);纰乱(错乱);纰僻(错误)

(3) 通“妣”。已故的母亲 [deceased mother]

自伤纪考纰。——《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

词性变化

〈动〉

(1) 布帛、丝缕等破坏披散 [dishevel]。如:纰疏(布帛经纬松散);纰薄(布帛之类丝缕稀疏);纰缦(经纬稀疏的帛);纰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纰软(稀疏柔软)

(2) 另见

常用词组

纰漏、纰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纰

紕【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𠀤音毗。《爾雅·釋言》紕,飾也。《詩·鄘風》素絲紕之。《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集韻》平祕切,音備。《正韻》毗意切,音避。義𠀤同。

《集韻》賔彌切,音𤰞。《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禮·玉藻》縞冠素紕。《註》緣邊也。

《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𠀤音陴。義同。

《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𠀤音批。《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註》紕繆,猶錯也。

《玉篇》紕,纇也。

《廣韻》繒欲壞也。

《增韻》繒疏也。

《集韻》蒲眠切,音蹁。《說文》紕,氐人𦇧也。

《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集韻》或作𦀘

说文解字

紕【卷十三】【糸部】

氐人𦇧也。讀若《禹貢》玭珠。从糸比聲。卑履切

说文解字注

(紕)氐人𦇧也。氐人所織毛布也。周書伊尹爲四方獻令。正西以紕罽爲獻。後漢西南夷傳。冄駹夷能作毞毲。毞卽紕也。華陽國志同。禮記用紕爲紕繆字。从糸。毛似糸。故从糸。比聲。讀若禹貢玭珠。卑履切。十五部。亦平聲。玭珠見玉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