琫
拼音 [běng] 注音ㄅㄥˇ
总笔画12画
简体部首王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玉部
仓颉MGQKQ
郑码CCBI 四角15158
结构左右 电码3833
统一码742B
笔顺一一丨一一一一ノ丶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ěng(ㄅㄥˇ)

⒈  古代刀鞘上端的装饰。

统一码

琫字UNICODE编码U+742B,10进制: 29739,UTF-32: 0000742B,UTF-8: E7 90 AB。

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琫字收录于 现通表

异体字

𩊌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běng

〈名〉

古代佩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 [decoration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eath of a sword]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琫

琫【午集上】【玉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邊孔切《集韻》《韻會》補孔切,𠀤音玤。《說文》佩刀上飾。天子以玉,諸侯以金,从玉,奉,意兼聲。《徐曰》刀削上飾也。琫之言捧也,若捧持之也。上謂首也。《釋名》刀室口之飾曰琫。琫,捧也,捧束口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

《大雅》鞞琫容刀。《傳》上曰琫,下曰鞞。《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也。禮內則註遰刀鞞,琫上飾,珌下飾。毛傳言下曰鞞者,又因琫爲在上之飾,下則指鞞之體言也。《韻會》按說文詩傳皆言鞞,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爾雅刀室謂之鞞鞛。鞛與琫同。故亦言鞛上飾,鞞下飾。如公劉詩毛傳是也。左傳,藻率鞞鞛。杜註:鞞,刀削上飾。鞛下飾。蓋誤以鞞鞛爲上下飾也。諸韻今皆註爲刀下飾,蓋承用杜註,而未詳說文詩傳之義也。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琫

琫【午集上】【玉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邊孔切《集韻》《韻會》補孔切,𠀤音玤。《說文》佩刀上飾。天子以玉,諸侯以金,从玉,奉,意兼聲。《徐曰》刀削上飾也。琫之言捧也,若捧持之也。上謂首也。《釋名》刀室口之飾曰琫。琫,捧也,捧束口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

《大雅》鞞琫容刀。《傳》上曰琫,下曰鞞。《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也。禮內則註遰刀鞞,琫上飾,珌下飾。毛傳言下曰鞞者,又因琫爲在上之飾,下則指鞞之體言也。《韻會》按說文詩傳皆言鞞,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爾雅刀室謂之鞞鞛。鞛與琫同。故亦言鞛上飾,鞞下飾。如公劉詩毛傳是也。左傳,藻率鞞鞛。杜註:鞞,刀削上飾。鞛下飾。蓋誤以鞞鞛爲上下飾也。諸韻今皆註爲刀下飾,蓋承用杜註,而未詳說文詩傳之義也。

说文解字

琫【卷一】【玉部】

佩刀上飾。天子以玉,諸侯以金。从玉奉聲。邊孔切

说文解字注

(琫)佩刀上飾也。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戴先生疑瞻彼洛矣之珌下飾。當爲鞞下飾。珌文飾皃。有珌與首章有奭句法同。說文訓鞞爲刀室。誤也。玉裁按。鞞之言裨也。刀室所以裨護刀者。漢人曰削。俗作鞘。琫之言奉也。奉俗作捧。刀本曰環。人所捧握也。其飾曰琫。珌之言畢也。刀室之末。其飾曰珌。古文作㻫。傳云。鞞、容刀鞞也。謂刀削。其云琫上飾、珌下飾者。上下自全刀言之。琫在鞞上。鞞𡉄琫下。珌在鞞末。公劉詩不言珌。故云下曰鞞。舉鞞以該珌。鞞琫有珌。言鞞琫而又加珌也。王莽傳。瑒琫瑒珌。孟康曰。佩刀之飾。上曰琫。下曰珌。若劉熙釋名曰。室口之飾曰琫。琫、捧也。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琕。琕、卑也。下末之言也。琕卽鞞之譌。劉意自一鞘言之。故雖襲毛上曰琫、下曰鞞之云。而大非毛意。至杜預本之注左傳云。鞞、佩刀削上飾。鞛、下飾。又互譌上下字矣。凡訓詁必考其源流得失者、舉眡此。許云佩刀上飾。用毛說。謂一刀之上。非一削之上也。凡刀劒以手所執爲上。刀謂之穎。亦曰環。書刀謂之拊。劒謂之鐔。天子以玉。諸矦以金。毛傳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矦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天子以玉。故其字从玉。从王。奉聲。邊孔切。九部。左傳作鞛。咅奉合音。如棓字亦咅聲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