䏌
拼音 [qì] [yì] 注音ㄑ一ˋ 一ˋ
总笔画6画
简体部首月部 部外笔画2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肉部
五笔WEF 仓颉CB
郑码OQVV 四角80227
结构上下
统一码43CC
笔顺ノ丶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统一码

䏌字UNICODE编码U+43CC,10进制: 17356,UTF-32: 000043CC,UTF-8: E4 8F 8C。

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䏌

䏌【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許訖切,音迄。《說文》振䏌也。《玉篇》振眸也。《正字通》佾字从此。䏌从肉从八,當是祭品之數。舞佾,如其多寡之數爲之隆殺,故从䏌。

说文解字

䏌【卷四】【肉部】

振䏌也。从肉八聲。許訖切

说文解字注

(䏌)振肸也。振肸依玉篇。今本玉篇肸譌眸。十部曰。肸蠁、布也。然則振肸者、謂振動布寫也。以曡韵爲訓也。鍇本云振也。鉉本云振䏌也。皆非是。禮樂志曰。鸞路龍鱗。罔不肸飾。師古曰。肸、振也。謂皆振整而飾之也。上林賦。肸蠁布寫。師古曰。肸蠁、盛作也。甘泉賦。薌呹肸以掍根。師古曰。言風之動樹。聲響振起。此皆與說文合。葢䏌與肸音義皆同許無八佾字。今按作䏌作肸皆可。左傳言振萬舞者、必振動也。尸部曰。㞕、動作切切也。此從䏌㑹意也。从肉。八聲。許乞切。古音在十二部。